13:30
今年8月,中國一舉拿下全球近九成的造船業訂單,在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成為趨勢的當下,上海三家船廠表現搶眼,僅上半年就完工交船38艘。
然而成績背後,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中國造船業亦有隱憂。
中國為何能成為「世界船廠」?造船業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上海作為全球唯一一座集齊三顆「皇冠明珠」高端船型的城市,在這場全球造船競賽中,又該如何引領「向海圖強」的進擊之路?
![](https://img.jasve.com/2024-9/cb163994a6e4b537f41acec8f695f2f0.webp)
拿下「史上最大造船訂單」 中國LNG船何以從追趕到領跑?
LNG,是液化天然氣的簡稱,運輸船不僅要提供零下162攝氏度超低溫環境,還需保障長途跋涉的安全。
整個過程一旦發生泄漏,爆炸威力相當於50多顆原子彈。正因如此,LNG船建造難度極高,與航母、大型郵輪並稱為造船業「三顆皇冠上的明珠」。
事實上,2008年之前,南韓幾乎壟斷了這一船型的建造,直至滬東中華2008年交付了中國第一艘自制LNG運輸船「大鵬昊」。
中國船舶滬東中華董事長陳建良表示,南韓是90年代初開始建造LNG,當時國產第一代LNG船南韓技術相差整整一代。正因如此,船廠前10年的市場份額沒有超過10%。
有能力建造和有能力去爭奪全球訂單,還並不能劃上等號。這場高端船型的訂單爭奪戰,打得異常艱苦。
液貨艙,LNG運輸船核心中的核心。一艘船2億美元的造價,有將近一半的錢都花在這裏。裝載零下163攝氏度的液化天然氣,如何防止蒸發既關乎成本更是安全保證。
建造液貨艙的特種鋼材殷瓦鋼厚度僅為0.7公釐,在這樣的鋼板上焊接猶如「繡花」。
滬東中華總裝二部班組長張冬偉告訴記者,密性測試的標準是控制在一次性10個漏點以內,算是品質比較好的。
但是他們團隊可以保證基本上在一次性5個漏點以內,甚至有些艙體一個漏點都沒有,也就是意味著沒有修補。
中國船舶滬東中華董事長陳建良坦言,船廠承諾零缺陷交付,客戶最初還不敢相信。
因為這麽大的一個船舶,國際化采購過程當中,裝置出現缺陷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船廠「零缺陷」交付的承諾反復兌現,因此也得到了船東的高度認可。
正因如此,卡達「百船計劃」兩批次共128艘LNG船,滬東中華拿下36艘,無論從數量、載氣量還是合約金額來看,都位居全球各船廠之首。
![](https://img.jasve.com/2024-9/7100d69e2efdbb486b2f3a16c7e4f5f8.webp)
第二艘國產郵輪加速建造 上海造船如何插上「數位的翅膀」?
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工業的另一顆「明珠」,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加速建造搭載。
相比於首制船「愛達·魔都號」,總噸位又增加了6700噸,然而它的建造周期卻被大大縮短。
外高橋造船郵輪計畫部副部長韋勝聖告訴記者,2號船的生產效率,在1號船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整個建造周期預計將縮短8個月。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德、法、意、芬4個歐洲國家占據了全球大型遊輪95%以上的份額。此前,日韓兩國也曾經多次發起挑戰,均以失敗告終。
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曾一度是中國船舶工業的主要困境。
在全球市場中,雖然中國的總訂單數已經多年已蟬聯第一,但南韓依然在高附加值船型以及大型船舶這兩類細分船型市場中占據主導。
實作產品向高端轉型,是上海造船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造船業的必然選擇。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認為,之前國內市場沒有郵輪樣的高端裝備做牽引,造成了我們不得不去要去進口裝備供應鏈。
為此,船廠在郵輪建造過程中,專門客製了新一代智慧造船雲平台SWS TIME,實作了復雜任務的分解和千人千面的終端顯示,智慧倉儲立庫,帶動供應鏈上企業數位化轉型。
陳剛表示,下一步船廠的目標就是要在郵輪建造領域,不斷實作本土化和國產化替代,從而帶動整個造船工業能力的提升。
![](https://img.jasve.com/2024-9/bc1042b77fed4fcdf5ad0fe7d997a4c4.webp)
創新船型差異化競爭 上海造船如何引領「彎道超車」?
清晨七點的長興島,一場三萬多人的「大遷徙」,江南造船廠員工自由車隊,陣勢頗為壯觀。
作為「中國造船第一廠」,這裏創造了上百個中國第一。
十幾年前,在全球船舶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他們開始了一次從制造散貨船逐步轉向制造高附加值液化氣船的重要轉型,過程延續至今。
周清華,江南造船VLEC計畫副總工藝師。每天早早到崗,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來看看他的「寶貝」。
位於船體核心部位的巨大液貨艙,也是整個船廠的明星產品。
周清華表示,江南造船廠自主研發設計的B型艙,能夠將低溫的乙烷、乙烯貨品在全冷室零下104度的狀態下,保證非常低的蒸發率,實作長距離安全運輸。
之前使用法國的專利技術,需要繳納整個造船船價5%到10%的專利費,而目前該船型造價已經達到了1.6億美金,專利費成本數額巨大。
這一技術實作了國外專利的「可替代」,同時也讓轉型中的江南造船,從仍使用法國專利技術的南韓船廠手中搶下了國際大單。
2021年底,江南造船交付了全球首艘、最大艙容、采用B型艙的99000立方米大型乙烷運輸船,成功逆襲。
不久前,他們又簽下6艘15萬立方米乙烷運輸船新單,這項合約的簽訂標誌著江南造船成為全球首家能承接15萬立方米級乙烷運輸船 建造任務的船廠,開創了行業新標準。
江南造船廠科技委主任胡可一認為,從船型技術角度來講,該船型技術難度要高於常規大型LNG船,可以說是沒有光環的「明珠」。
數據顯示,國內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達4.9萬億元,同比增長5.6%,高於GDP增速0.6個百分點。當海洋經濟正快速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作為摘取造船業明珠「第一城」的上海,如何充分挖掘各方資源、構建高品質的產業發展格局,重任在肩。
看看新聞記者: 王騁
編輯: 王騁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