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男孩劉龔正在華東理工大學附屬小學讀二年級。前一陣,劉龔正的媽媽發現,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書包裏總會多一個蘋果。一問才知,是小劉班裏的好朋友成成(化名)給的。
成成有些特殊,是一個「星星的孩子」。神奇的是,盡管有著自己的「小宇宙」,盡管成成媽媽每天都在教室陪著他,但無論下課、做操,還是去圖書館看書,成成總是最喜歡和小劉「抱抱貼貼」。無論成成是否能給出反應,小劉也總是像哥哥一樣,耐心地一遍遍提醒成成「該排隊啦」「該拿飯啦」「該去洗手間啦」……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麽感謝這個小朋友,問他喜歡吃什麽,他總不說。我就想著,給他塞一個蘋果。」成成媽媽說。除了蘋果,成成媽媽還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幫著成成把對老師和小夥伴的感激寫成了一封400多字的信,悄悄寄到了徐匯區教育局。信上的很多話,是媽媽啟發成成一起想的。信紙上的鉛筆字,工工整整,都是成成自己寫的——
「你們也許不能理解我為什麽上課偶爾會發出聲音,也不能理解為什麽老師讓我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聲音那麽輕,更不能理解為什麽跟我對話時我總是不理睬。不過這些都沒關系,老師們用愛化解了這一切……」
圖說:成成在媽媽指導下一筆一畫寫下感謝信。受訪者供圖
一 來,抱一抱
「紅紅的太陽升東方,鳥語伴花香,清晨的陽光灑進窗,叫我來起床……」12月10日,上午8時,伴隨著一陣歌聲,華理大附小二(1)班的孩子們用在學校「百靈鳥電台」學的新歌,開啟了晨讀時光。
靠門第二列的最後一排,坐著一個大眼睛男孩和一個粉色「羽絨服女生」。男孩就是成成。雖然沒張口,但是在夥伴的歌聲中,他和著節拍,拍著手。「羽絨服女生」是成成的媽媽。經過和學校商議,從一年級起,成成媽媽成了班級的「編外人員」,上午陪成成在學校上課,下午帶他去專業機構做康復訓練。有趣的是,由於個頭嬌小,有著一張秀氣的「巴掌臉」,成成媽媽總被誤認為班上哪個高個的女生。
劉龔正坐在靠門第一列,成成的右前方。「有老師來了,來,打招呼。」一曲唱罷,小劉扭過頭來,隔著走廊提醒。成成並沒有擡頭,安靜地坐著。小劉似乎習慣了不被回應這件事,看著成成在認真擺弄手指,他轉過身去,繼續他的課前準備。
第一節是體育活動課。隨著老師有節奏的哨聲,全班列隊邁向冬日的陽光,成成也蹦蹦跳跳走在隊尾。「一、二!」孩子們喊著口號,迅速整隊完畢,成成一溜小跑,準確找到了自己在第一排的位置。這天的運動計畫是接力跑,開跑前,孩子們弓步向前,跟著老師前後擺臂熱身。為了讓成成看清動作,老師特意站在了他面前。盡管動作有些隨意,但是看得出來,他正在努力學著小夥伴的樣子。接力賽即將開始,不知什麽時候,劉龔正悄悄出現在了成成身後。一會兒是成成摟住他的脖子,一會兒是小劉伸出雙臂抱著成成。小劉比他高小半個頭,有著胖乎乎的臉蛋兒和小肚子,總是笑呵呵的。陽光下,成成也很享受這樣溫暖的擁抱。
「待會兒到你了,你就出發。」小劉像大哥哥一樣叮囑著「弟弟」。照舊,「弟弟」並沒有回答,但應該聽懂了。前一名同學一跑回,成成立刻在小劉和老師的鼓勵下沖了出去。繞樁、返回、和小劉擊掌,雖然臉上沒有太多表情,但他伸出手指,再握拳,發出「嘻,喲」的聲音,像是在小小地慶祝。
「有一次去借書,他排在我後面,我就讓他到我前面來。從那個時候起,他就把我當成他的好朋友了。」小劉說,一年級的時候,成成在全班同學中選中了自己成為他的好朋友。他便覺得,一定要承擔起「好朋友」的責任。下課了,陪他上廁所,陪他玩遊戲,幫他倒水,心甘情願。「你看,他長得很可愛,笑起來特別萌。」小劉說。
孩子們兩人一組,用腳比「剪刀石頭布」,玩起「猜拳邁步」的遊戲。和成成一組,小劉勝率是100%,因為成成每次總是兩腿並攏出「石頭」,心甘情願被罰做三個下蹲,罰完,繼續興奮地拖著小劉玩下一輪。「你看,你可以把腳前後交錯,就像這樣,你就是剪刀了。」見成成不明白,小劉幹脆上手,想努力把成成的雙腿擺成前後交錯的樣子。成成不為所動,依舊樂此不疲地出著「石頭」,然後,蹲三下。
「成成可能很難學會這些遊戲,你有時候會不會覺得,如果和其他小朋友玩,會更有意思呢?」面對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小劉想了一想,用二年級孩子能想到的比喻盡力描述:「就像一些樹木,我們班的別的同學都變成參天大樹了,他還是小幼苗,他也想獲得更多的樂趣。」在小劉眼中,這一年多來,成成長大了。「我說一些詞語,他也會重復一些詞語。前兩天,我說了一聲‘耳朵’,他也重復了一聲‘耳朵’。雖然現在還沒有教會他,以後我肯定可以教會他玩遊戲。」
圖說:成成(前排左二)在教室裏和同學們玩一下。陸梓華 攝
二「噓」,輕一點
美術課結束,孩子們分享著彼此的畫作。成成的畫紙,被摩天輪、電梯和一排排時間數位占據。意外的是,對於這幅畫,成成可以完整地回答所有的提問。
「這是什麽呀?」「摩天輪。」
「那這個呢?」「電梯。」
「你家住幾樓呢?」「4樓。」
「你寫了這麽多時間,能不能告訴我你每天做些什麽呀?」
「我每天7時起床,11時40分吃中飯,21時睡覺……」
摩天輪、電梯、數位就像通往另一個星球的密碼,也成了一道屏障,將成成隔絕在尋常的世界之外。成成媽媽回憶,2歲不到時,成成開始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同:遲遲沒開口說話、對電梯上的數位有著特別的喜好……就像是天意,某天晚上,她在電視裏看到一部關於自閉癥孩子的紀錄片,越看越擔心,孩子怎麽符合幾乎所有的癥狀……次日一早,她帶成成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測評,猜測成真,成成的診斷書上落下了「童年孤獨癥」幾個字。確診當天,恰好是4月2日,世界自閉癥關註日。成成媽媽說,從那天起,她就從來沒奢望過在家門口的公辦小學裏,成成也能開啟和正常孩子一樣的求學路。直到他們遇到這個可愛的班級。
「聽說過自閉癥,但還是第一次遇到星星的孩子來隨班就讀。」得知被成成媽媽「隆重」地表揚了,從教20多年的李婭一個勁地說自己著實有些受寵若驚。想了一會,她又一個勁說,自己只是做了每個老師都會做的事情。這位能把課文講得引人入勝的語文老師,說起自己,語言卻變得含蓄細碎——
「剛來的幾天,成成確實會忽然喊兩下,發怪聲。我們也不知道怎麽和孩子相處。後來我發現,他喜歡安靜的環境。所以,他大喊大叫的時候,千萬不能急,因為阻止是沒用的。要讓自己的聲音也輕下來,小聲跟他說‘噓!’」李婭說。漸漸地,班上的孩子們學著李老師的樣子,學會了輕輕地、慢慢地比著手勢,「噓!」
「班上有什麽活動,大家都想著讓他參與。成成會彈鋼琴,班級開聯歡會,我們就決定要讓他表演【茉莉花】。你知道嗎,教音樂的龔春妮老師,本來是要一個班級一個班級走一遍、看一遍,知道成成要上台,就待在我們教室不走了,一直陪著他演出,直到他彈完。全班小朋友都給他輪流送上擁抱。那天結束以後,成成一個勁轉圈,手舞足蹈,我們就知道,那是他興奮了,很高興。」
見到成成的課本上有個字筆畫錯了,李婭一邊提醒,一邊順手拿起橡皮,幫他擦去錯字。成成很快重寫了一個。這回對了。「以前,他的橡皮絕對不讓我碰的,一碰他就會大叫‘我的’‘我的’,一年多了,他幾乎不需要我們多操心了,也很少大喊大叫。」
在學校一樓的「資源教室」內,隨班就讀的孩子有各自的專屬課表,每周固定時間內,由老師帶領完成專項訓練。成成所在的班級,師資配備同樣花了心思——體育老師程藝是位明年即將退休的老教師,丟沙包、跳繩、做廣播操,她幾乎像「外婆」一樣,手把手教成成每一個動作。年輕的英語教師向玉去年11月剛考取了【上海市特殊教育專業崗位培訓合格證書】,她說,讓特殊孩子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參與活動」與創設「最小限制的環境」,換而言之,就是創設一切的條件,讓孩子參與集體的每一項活動。
語文課上,李婭帶著全班同學學習課文【朱德的扁擔】中的好詞好句。要用「一起」造句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手,「下課了,我們一起去曬太陽。」「我最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手影遊戲。」「說得很棒!」李婭肯定著孩子們的答案,特意補充道,「我們還要和成成一起做遊戲,一起玩耍,對不對呀!」「對!」
「畢竟是兩年級的孩子,很天真,很單純,也很有愛心,還是很好引導的。」課後,李婭感嘆。
一節課下來,成成媽媽的筆下,多了很多鉤。為了記錄成成的表現和變化,老師和成成媽媽一起設計了一套表格。表格有四個選項,分別是「雙手放在桌面,坐端正」「1分鐘內保持安靜,不發出聲音」「眼睛看老師」「不抱同學」。媽媽給出的獎勵很直接:每節課得10個鉤,就能交換一片薯片。語文課上,成成一口氣得了12個鉤。有時,他會用書蒙住腦袋,或者在別的孩子讀課文時,把書立在面前,不出聲,像是在放空;有時又會認真畫線,和別的小朋友一樣,認真寫字。
35分鐘的課堂,成成很安靜,沒有打擾到任何一個人。
圖說:好朋友劉龔正(左一)常常擁抱成成(左二),給他鼓勵。陸梓華 攝
三 愛,是一種能力
班上來了特殊孩子,其實最不容易的是其他孩子的家長。將心比心,課堂時間有限,誰都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學習時間被打斷。
幸運的是,成成遇到了一個體貼的大家庭。校園開放日時,看到陪著孩子重回小學課堂的成成媽媽,爸爸媽媽們更多的是理解和寬容。在校長張黎敏看來,把特殊孩子放在年級組長擔任班主任的班級,是信任,也是「壓擔子」。根據上海市教委【關於加強本市隨班就讀工作提高融合教育水平的實施意見】,區教育行政部門指導家長帶領特殊兒童到本市殘疾診斷定點醫療機構進行醫學診斷,組織區殘疾兒童入學鑒定委員會和相關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加安置評估工作,根據診斷報告、特殊兒童在校(在園)和居家實際表現,對其身體狀況、接受教育及適應學校學習生活的能力等進行全面評估,提出是否適宜隨班就讀的安置意見。
「普通學校、幼稚園應加大融合教育的實施力度,面向全體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促進所有學生成長。」檔中的白紙黑字,帶著溫情,化作了平凡校園的歲歲年年。成成是戶口對口的「地段生」,在入學報名表中,家長勾選了「陽光寶寶卡」一欄。入學前,徐匯區特教中心的老師對他進行了評估,並和學校德育教導畢韻鶯仔細溝通,大家的心願只有一個:齊心協力,共同育人。育人,不僅為特殊孩子營造和諧溫馨的環境,也是潛移默化引導健全的孩子,如何去愛。
劉龔正的爸爸媽媽說,作為一個天生的「E人」(網路用語,對應MBTI人格測試中的型別,E人一般指性格外向),小劉是個熱心腸,鄰居們也都很喜歡這個嘴甜的小家夥。但如果不是在書包裏發現成成媽媽塞進來的蘋果,又從班主任李老師那裏聽說了小劉和成成的兄弟情深,他們也不知道孩子有一個特殊的好朋友。小劉是家中的二孩,巧的是,哥哥小時候也參加過關愛自閉癥的公益活動,全家人對「星星的孩子」並不陌生。「劉龔正」三個字,從爸爸、媽媽、哥哥的姓名裏,各取了一個字。也把全家人的愛,註入到了這個小小的生命。「我們一直相信,培養孩子的愛心,對他將來的成長很有用。」劉龔正的父母欣慰地看到,這個在愛裏長大的孩子,也在用他的方式,傳遞著愛的能力。
中午,孩子們已經吃完午飯,準備午休。但成成不想休息,東看看,西望望,自己和自己玩。對此,大家並不在意。
「你們知道,成成和其他小朋友有什麽不同嗎?」
「李老師說了,他是小天使,是沒長大的小天使!」
「如果他有時候忽然發出怪聲音呢?」
「那……他還是小孩子呀!」男孩王鴻卓想了一想,童音清澈。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