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楊舒宇 本報特約記者 汪品植
得益於俄羅斯領空開放政策,具有成本優勢的中國三大國有航空公司正在迅速擴大飛往歐洲的航線和運力,積極擴大中歐航線的市場份額。
三大航司正加密中歐航線
英國【金融時報】8日報道稱, 在歐洲航司減少中歐航線之際,國航、東航和南航這三大中國國有航空公司正快速加密中歐航班路線並增載入客容量。報道援引數據顯示,去年10月,三大中國國有航司執飛的中國—西歐航線的載客容量較疫情前的2019年10月增加了18%。它們執飛的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航線定期航班大幅增加,去年頭9個月較2019年同期增幅在25%至45%之間。與此同時,三大中國國有航司執飛的歐洲航班機票價格相較於歐洲航司也有不小的優勢,其直飛往返票價較歐洲航司低5%到35%。
在德國【商報】看來,票價下降這一讓乘客滿意的因素卻給歐洲航空公司帶來壓力。去年10月,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宣布因經濟原因叫停法蘭克福至北京的航班,這是其旗下歷史最悠久的航線之一。一些媒體則認為,這是中歐航空加強合作的結果。【盧森堡言論報】上月稱,盧森堡和中國正在擴大貿易關系。合作計劃的一部份就包括開通鄭州—廣州—盧森堡航線的定期直飛航班,及增加盧森堡貨運航空公司往返中國的航班。
中國與中東國家的航班大幅增加
關註歐洲和國際時政的「政客網」歐洲版近日報道稱,有研究顯示,由於無法飛越俄羅斯領空,北緯50度以北的所有歐洲機場飛亞洲的航班都要花更多時間,受影響的包括倫敦、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和法蘭克福等各大歐洲主要機場。北緯57度以北的地區(主要是北歐國家首都)受到的影響更大,部份航線的飛行時間增加超過200分鐘,機票價格約上漲90.33美元。
此外,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有業內人士稱:「中國航空公司提供更低的票價和更多的航班選擇,尤其是從沒有外國航空公司服務的中國小城市出發的航班。」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客網」認為,中國航司正在「接管」中歐之間的航空旅行。目前執飛中歐航線最多的中國國航共有32條中歐路線,每天有53架次航班,航班密度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116%。【金融時報】關註到,三大中國航司近幾個月來還加密了中國和中東國家之間的直航航班,這也折射出中國同包括沙烏地在內的海灣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更趨密切。數據顯示,去年頭9個月,中國三大國有航司飛往沙烏地的定期航班數量較2019年同期大幅增加7倍多,飛往阿聯的航班也增加了40%。
彭博社去年年底預測,今年飛往中國上海、北京和香港的國際航班數量將大增,使得上述城市接納的國際航班數量能接近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與一年前相比,國航、南航、海航等中國國內航司都將大幅增加飛往北京的國際航班數量。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受「生活成本危機」沖擊,疊加供應鏈斷裂和區域沖突影響,紐約、倫敦、杜拜、杜哈等國際航空樞紐城市迎來的國際航班數量或將出現下滑。
歐洲航企對此深感壓力。荷蘭荷航公司執行長瑪麗安·林特爾公開呼籲,歐盟領導層應出台財政扶持政策,助力歐洲航企與中國同行公平競技。
對此,【航空知識】雜誌主編王亞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全球航空業均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中歐雙方都希望旅行需求能夠恢復,中歐航運也能盡快恢復到原來的量級。中歐之間的航運不僅限於民航公司的市場競爭,更是中歐兩大經濟體客運貨運商務往來的載體。相對於短期暫時的市場優勢,中國更看重長期同歐洲民航運輸業、航空工業的合作關系的維系。
打破飛機市場壟斷
除中國航司外,國產大飛機在中國航司機隊的表現和後續發展態勢也一直備受關註。日前,中國商飛高管接受采訪時透露,公司計劃到2026年讓C919國產大飛機在東南亞執飛,並最早於今年獲得歐洲認證。目前,C919客機的營運商中國東航和南航均擁有廣泛的東南亞航線網路,具有部署新飛機的潛力。
去年10月,中國商飛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開設辦事處。今年元旦,東航首次使用C919執飛上海—香港航線。業內分析人士認為,2025年中國將更進一步提升國產窄體客機的國際地位,已在國內一些最繁忙航線飛行的C919客機將更頻繁地出現在亞洲部份地區。
此外,去年12月中旬,中國全面放寬最佳化過境免簽政策,將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同時新增21個口岸為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並進一步擴大停留活動區域,政策有力帶動國際航線客源。海通證券去年下半年研報認為,隨著出入境簽證等政策逐步放寬,中國假期因私出行需求旺盛,國際航線供需加速修復。相關利好刺激下,去年下半年以來國航、東航、南航等港股航空股迎來較強勁反彈。盡管近期有所回落,但美國CNBC電視台今年初股評仍高度看好國航進一步反彈的潛力。
據初步統計,2024年國際航線旅客數量同比增長130%。隨著中國免簽「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支付便利化等便利外國人來華措施更加普及,「引進來」和「走出去」需求疊加,2025年春運國際市場預計迎來客流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