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見習記者 鄭棋文】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正逐漸成為中國各地積極探索的新方向。
河南如何飛出低空經濟新航跡?搶灘低空經濟有哪些需要關註的問題?
近日,河南低空經濟研討會在鄭州舉行。中共河南省委咨詢組研究員、河南省人民政府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占倉,鄭州高新區掛牌公司服務協會發起人張崔威,河南空天地應急救援研究院院長李桂鋒等學界、業界代表齊聚一堂,共議低空經濟發展新路徑。
低空經濟「火到飛起」
只有經濟上可行,產業才能持續發展
研討會上,張占倉分享了深圳市競飛「低空經濟第一城」的相關舉措,並就低空經濟的科學內涵與技術基礎、低空制造發展方向等話題進行了重點介紹。
「在科學內涵上,低空經濟是以低空空域為依托、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放射線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張占倉認為,從產業形態構成來看,低空經濟主要由低空制造產業、低空飛行產業、低空保障產業和綜合服務產業構成。
然而,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商業化道路仍處於初期階段,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
在張占倉看來,技術挑戰是發展低空經濟必須面對的問題:「導航系統的精確性、電池技術的續航能力、無人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些都是無人機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北鬥導航系統已經實作了全覆蓋,並且能夠提供厘米級的精確定位,這為無人機的精準飛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外,從經濟可行性出發,張占倉認為低空經濟的飛行作業服務在800公裏內或才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而這主要是由於動力電池的技術限制與傳統民航業的優勢布局所決定的。
「只有經濟上可行,產業才能持續發展。」張占倉表示,低空經濟的參與者需要考慮如何透過市場機制來推動產業的商業化行程,包括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發現市場需要等。
據賽迪顧問測算,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突破5000億元,預計2026年將超過萬億元。隨著國家對低空空域的持續開放,全國各地發展低空經濟的實踐領域將不斷拓展。
低空經濟是系統工程
抓住風口需多方共同努力
河南如何搶抓低空經濟風口,推動更多低空經濟套用場景落地?
「平台和產業聯盟的建設,可以整合政策資源、技術資源和市場資源,是發展低空經濟的重要抓手。」張崔威認為,平台和產業聯盟的建設不僅能吸引人才和技術,還能促進產業的集聚發展。
在張崔威看來,低空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
「我們既要關註技術進步,也要重視市場套用;既要加強政策支持,也要推動計畫落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機遇,推動低空經濟和無人機產業的健康發展。」張崔威說道。
研討會現場,李桂鋒分享了低空經濟產業及無人機在空天地應急救援中的價值。
「相比地面應急救援,航空救援中無人機能夠快速到達現場,為救援工作提供即時資訊,甚至直接參與救援行動。而無人機的精準定位、物資投送、傷員轉運等功能,可以加速救援行程,提高救援效率和準確性。」李桂鋒說道。
據介紹,尤其在通訊系統快速部署方面,無人機通訊系統能夠加速救援行動,提升應急響應的效率和可靠性。透過智慧化的任務分配系統,無人機還能與地面救援隊伍無縫對接,實作救援力量的最優配置。
談及計畫實施與後續發展,李桂鋒表示,目前,河南空天地應急救援研究院以「空天地應急救援及非急救轉運」計畫、「低空新基建及網路體系建設」計畫、「縣域低空經濟營運平台」計畫等為抓手,已推動部份計畫落地河南正陽、汝州等地。
「後續,研究院將加大對表演式無人機反制技術、飛控技術的研究,並開拓無人機飛行體驗、飛行研學等套用服務計畫。」在李桂鋒看來,發展低空經濟重心在於套用端。未來,河南空天地應急救援研究院還將依據省內飛手情況、飛行器型號等建設資訊平台,對接物流、吊裝、救援等套用需求,盤活空置資源。
責編:李文玉 | 審校:陳筱娟 | 稽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