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姍
又有公募機構將眼光投向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業務。
11月28日,證監會官網顯示,銀河基金申請QDII資格獲監管接收材料,這是年內第三家申請QDII資格的公募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近一年,僅有一家基金公司獲批QDII業務資格,且從送出審批到正式獲批歷時近一年半。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指出,QDII業務資格審批流程復雜,監管部門對申請材料細節要求高,且全球經濟環境不確定性使相關產品的審批更為謹慎,導致QDII業務資格審批放緩。
盡管如此,QDII業務資格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近年來,隨著投資者對海外資產配置需求的增加,以及QDII產品良好的業績表現,各家公募機構相繼「搶灘」布局。據統計,目前共有9家公募機構正在排隊等待QDII業務資格獲批。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研究員劉思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疲軟和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投資者透過單一資產獲取穩定投資收益的難度增加,因此對布局不同國家、不同型別金融資產的配置需求不斷提升。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海外投資業務的開展一方面能夠促進自身的投研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夠獲取更加可觀的管理費收入,最佳化產品線結構,增強產品差異化。
業內人士提醒,在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QDII基金的未來仍然值得期待,但投資者需警惕QDII基金面臨的匯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等。
開拓QDII業務
證監會官網資訊顯示,銀河基金是今年第三家申請QDII業務資格的公募機構,另外兩家為鵬揚基金和泓德基金。後兩家機構均於今年5月份申請QDII業務資格,並相繼於5月24日、6月6日進入補正階段。
華南一家公募機構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公募機構積極申請QDII資格,一方面是源於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需求。今年QDII產品普遍業績比較好,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投資者自然對此類產品有需求。另一方面,這是基金公司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行業費率走低疊加馬太效應,留給部份公募機構的發展空間並不多,包括QDII業務在內的海外業務,也許會是新的營收增長點。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以來,QDII業務資格審批明顯放緩。截至12月6日,僅有睿遠基金於8月末獲批QDII業務資格。2023年,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上銀基金、西部利得基金3家公募機構先後獲批QDII業務資格;2022年,興證全球基金、永贏基金、寶盈基金、匯豐晉信基金4家公募機構先後獲批QDII業務資格。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除了今年申請QDII業務資格的3家公募機構之外,還有財通資管、諾德基金、安信基金、信達澳亞基金、中金基金、方正富邦基金6家機構也在等待QDII業務資格審批。其中,方正富邦基金、財通資管分別於2016年8月、2023年7月獲監管接收申報材料,目前均已步入反饋階段,第一次反饋意見日分別為2020年11月12日、2023年11月10日。除此之外,其余公募機構的申請進度均處在補正階段。
劉思妍告訴經濟觀察報,QDII業務資格的審批流程通常比較復雜,監管部門對申請材料的細節要求較高,例如業務負責人的履歷、團隊搭建情況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審批的速度。同時,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如地緣政治風險和貨幣政策變化,使得監管部門在審批時更加謹慎,以避免潛在的市場波動和風險。在實際操作中,監管層可能會根據市場情況和政策導向控制QDII業務資格的審批速度。因此,當下QDII業務資格審批遲緩。
華南一家公募機構人士表示,QDII業務資格審批涉及外匯管制、QDII額度限制等因素,其不好評價審批進度。公募機構獲批QDII業務資格後,還需要國家外匯管理局分配投資額度。今年6月初,32家公募機構獲批增加12.30億美元QDII投資額度。
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在證券類QDII基金投資額度中,剔除券商及券商子公司後,共有54家公募機構擁有QDII額度,合計為765.20億美元。其中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擁有的額度最多,分別為77.30億美元、67.30億美元、59.80億美元;18家公募機構各自擁有的額度不足5億美元。
投資機會與風險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6日,今年以來共有27只QDII基金(各份額合並計算,下同)新發成立,全市場QDII基金增至303只,基金資產凈值合計超5000億元。從業績方面來看,今年以來至12月6日,有九成以上的QDII基金實作年內正收益。其中,年內浮盈在20%以上的QDII基金占比達35%,有22只QDII基金年內浮盈超30%。
富國全球消費精選基金經理彭陳晨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QDII基金不僅投資國內市場,還可以投資全球其他市場,能夠抓住不同市場的投資機會,分散單一市場波動的風險。
今年以來,海外多個股票市場表現優異。截至12月4日,標普500指數上漲27.6%,日經225指數上漲17.7%,香港恒生指數上漲14.7%。
劉思妍稱,目前國內的QDII主要以美股、港股的投資為主。近年來,海外科技龍頭企業在人工智慧、雲端運算、可穿戴裝置等領域的創新突破,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積極反饋,海外科技股,尤其是美國上市個股表現強勁,帶動了相關QDII基金的業績表現。同時,今年全球貨幣政策進入降息周期,新一輪貨幣寬松周期開始,外部流動性環境對股市的約束明顯減弱,海外市場因此受益,從而推動了QDII基金業績的提升。
今年以來,QDII產品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表現,業內對於其未來的配置價值依舊較為看好。但同時,業內人士也提醒,在投資QDII基金時,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以及風險承受能力,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前述華南公募機構人士認為,全球經濟正處於一個復雜多變的階段,各區域、各型別的資產表現也很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投資者尋找更多相關性低、獨立性強的資產進行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QDII基金的未來仍然值得期待。
彭陳晨表示,美國大選後的增量政策預期將進一步推升美元和風險資產,不過也需要警惕政策推進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劉思妍表示,QDII基金投資於海外市場,標的資產以外幣計價,其收益在最終兌換回人民幣時會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匯率波動可能導致投資收益下降。此外,QDII基金所投資的有價證券還會受到目標市場的國家宏觀政策、經濟執行周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市場價格波動而產生風險。最直觀的就是美股市場沒有個股漲跌幅的限制,因此,在市場出現極端波動時,產品所承擔的波動風險會明顯高於國內的基金。各國的法律法規、政策導向、市場交易規則等也有一定差異,QDII基金在實際的投資運作中也可能面臨規範或政策環境變化而出現的合規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