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大洋深處,奏響戰鬥旋律

2024-12-06社會
大洋深處,奏響戰鬥旋律
■陳澤生 解放軍報記者 向黎鳴
海軍某潛艇支隊註重貼近部隊特點,打造戰鬥文化,培育戰鬥精神。圖為潛艇劈波斬浪前行。丁國偉 攝
「不要問我在哪裏,問我也不能告訴你;我們是中國海軍潛艇兵,航行在深深的海洋裏……」
這是一首名叫【不要問我在哪裏】的歌曲。它是在大洋深處響起的旋律,是屬於潛艇兵的勝利之歌。
海軍某潛艇支隊有一個特殊的傳統,每當成功完成任務,艇上都會播放這首歌曲。不少官兵說,感覺歌曲很提氣,大家愛聽、愛唱。
這首歌曲的傳唱,是該支隊緊貼部隊特點和官兵需求,聚力打造戰鬥文化的一個縮影。
據該支隊領導介紹,近些年來,他們以艙室戰位為載體,綜合運用氛圍營造、儀式感召等手段,貫穿「向戰」的主線打造戰鬥文化,在以文鑄魂中鼓舞軍心士氣、磨礪戰鬥意誌、激發戰鬥精神,收到良好成效。
「深藍出擊、舍我其誰」「見證我的成長,見證我的青春」……幽謐的深海之下,正進行一場儀式活動——某次攻防訓練開始前,潛艇官兵在魚雷雷身空白處寫下戰鬥寄語。
「3、2、1,發射——」儀式結束後不久,這枚寫著豪言壯語的魚雷疾馳而出,消失在勝利的遠方。
在雷彈上留下寄語,是戰鬥文化的一種具象表達。結合任務行程開展具有潛艇特色的儀式文化活動,是該支隊長期以來堅持的優良傳統。出征的前一夜寫家書,執行重大任務前的宣誓活動,「我在深藍向祖國報告」總結大會,任務完成後見機舉行的「水下尖兵」表彰儀式……「透過儀式活動培育官兵戰鬥精神,已成為我們日常教育的重要抓手。」該支隊政治工作部領導說。
「喝下這口水,成為潛艇兵。」在潛艇計劃航行的至深點,一場特殊儀式——潛艇兵成長禮正在舉行。
背靠海軍軍旗,面向全艇官兵,第一次遠航的新潛艇兵們,鄭重地從老兵手中接過裝著海水的半透明燈罩……
「在經歷過新兵集訓、專業培訓、理論和實操考核後,我們才有資格上艇參加遠航。大家覺得,只有品嘗過任務最深處取得的海水,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潛艇兵。」感受了鹹澀的海水,新兵郝可鑫更加理解了班長所說「成長禮不僅是夢想達成的時刻,更是需要承擔更多責任的轉折點」。
如今,該支隊各艇員隊在遠航前後,均會組織10余種貼近戰位、貼近官兵的儀式文化活動。這為他們水線以下、與世隔絕的遠航歷程註入精神動力,激勵官兵獻身使命、建功戰位。
某次遠航,潛艇在水下航行時,深度突然發生超出預計範圍的變化。瞬息之間,中士張濤憑借著條件反射,不斷調控眼前一個個紅色與藍色的閥門,成功控制住潛艇深度。
危難之際迸發出的能力,是戰鬥力的生動體現;這樣的戰鬥力,只能源自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營區、艇內營造濃厚的備戰打仗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官兵勝戰能力。這是一項有效的文化建設措施。」該支隊領導說。
漫步在該支隊營區,主題雕塑、燈箱展板等文化景觀按照記錄榮譽、具有「海味」、激揚鬥誌的要求建設;豐富多彩的「光影軍營」「書香軍營」等活動讓軍營處處是課堂、官兵時時受教育。走進某潛艇艙室,「祖國在我心中」「百人同操一桿槍」等標語點綴在戰位間;艇員宿舍門上,富有海洋特色的標簽寓意著艇員的能力需求……
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裏。把向戰、為戰、能戰的戰鬥文化融入營區建設、艙室布局裏,既是基層文化建設的一種具體形式,也帶來文化建設「含戰量」的不斷提升。
「實踐中,我們還把對抗文化、競賽文化等融入軍事訓練,廣泛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我們既讓身邊先進典型上墻上報,又經常組織向典型看齊、爭當標兵活動,不斷煥發艇員投身軍事訓練、苦練殺敵本領的意誌力量,讓大家在直面血與火、苦與累中礪血性、強膽氣、增本領。」該支隊領導介紹。
在一次任務中,面對某電子裝置突然失靈、嚴重影響潛艇航行安全的偶發性故障,某艇員隊立即組織搶修。各戰位官兵有條不紊進行數百個動作控制姿態,讓潛艇轉危為安。
處置完危機後,許多艇員在經過「艇由我操縱、我聽黨指揮」那條紅底標語時,都自發地用袖子擦去上面的水汽。對他們來說,水下航行需要有「艇由我操縱」的實力,更要有「我聽黨指揮」的信念。艇行萬裏不迷航,千難萬險能歸航。官兵說,在漆黑的深海裏,那句標語觸動心靈,給了他們莫大的力量。
俗話說,氣可鼓而不可泄。如何讓官兵全時保持能戰、善戰的狀態,這是一道擺在該支隊領導面前的必答題。
發揚優良傳統、豐沛戰鬥動力,是他們作出的探索之一。
——在某潛艇艙室的醒目位置,有一張以潛艇航行於遠海大洋為底圖的大相框。老艇員們都會將自己在重大任務中遇到的難忘故事寫在上面,激勵後來者。
——該支隊許多艇員隊,都留存著老一代艇員艱苦求學時的一份份手繪電路圖。一筆一畫的文字、清晰可見的標註,這些泛黃的紙頁已成為年輕艇員「兵之初」學習的「教科書」,激勵他們將細致嚴謹的追求融入血脈。
優良傳統,凝聚歷史,砥礪當下。潛艇兵們在一次次尋根溯源、共鳴共振中找到不同歷史經緯的參照系,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從優良傳統中汲取戰鬥動力,要學懂傳統,更要將感悟付諸行動。」在該支隊領導看來,這需要久久為功、育在經常,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鑄魂育人、固本培元。為此,他們依托支隊軍史長廊等場所,常態開展「軍史長廊話軍魂」活動,講好光榮歷史、闡釋精神傳承;每逢重要節點,他們會邀請已離開支隊的老潛艇兵回營,舉辦新老兵對話會……
在該支隊舉辦的某主題晚會上,伴著一段段視訊資料,身著不同時代軍裝的5名戰士登台講述支隊老一輩艇員劈山填海建家園、千裏挺進某海域的故事。台下官兵在情感激蕩中,默默丈量自己與前輩的距離,更加堅定了逐夢軍營的理想信念。
如今,這類有戰味的歷史講述、情景表演,已經成為該支隊舉辦的各類晚會中頗受歡迎的一類節目,也成為官兵深入了解潛艇兵歷史的重要方式。
「透過歷史重溫過去、厚植底色、鑄牢軍魂,戰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底蘊與具體承載。」該支隊政委說。
舉氧燭、鉆水密門……大洋之下,一場潛艇兵獨有的「潛艇運動會」拉開序幕。狹小的艙室中,加油聲和吶喊聲此起彼伏,「戰」味與「趣」味越來越濃,官兵在意誌與體力的較量中釋放自我、積蓄動能。
運動會結束不久,戰鬥警報在潛艇中驟然響起。他們立即奔赴各自戰位,向著下一個戰場進發……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