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大梁」的為何是它
2023年經濟數據跌出全國前十的安徽,在今年一季度重新找回了一些優勢。
今年一季度,安徽、上海的GDP分別為11293.6億元、11098.46億元,增速分別為5.2%、5.0%。借著這不足200億元的差值,安徽在一季度釘選全國前十席位,不過想要贏下全年,難度依舊不小。
「搶十」大戰 再臨,安徽想要拉升「下限」,壓力給到皖北。
一直以來,皖北地區在經濟總量、人均GDP、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等諸多領域「掉隊」明顯,並因此被貼上長三角「短中之短」的標簽。
對於正謀求進位躍升的安徽來說,人口多、底子薄的皖北,無疑是全省發展再上新台階的重中之重;放眼更大區域格局,推動皖北全面振興,也被視為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最後拼圖」。
從公開報道看,安徽為修復這塊「窪地」已經努力了20多年。
近日,接連釋放的新訊號,讓外界再度看到這個長三角「後進生」改變現狀、補齊短板的希望——
先是安徽省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對外公布。新版規劃賦予阜陽城市圈「引領皖北發展的核心區域,打造成為皖北城鎮協調發展示範區和皖北新興增長極」的定位。
隨後,安徽省政府召開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推進會,提出將集中力量實施「集中攻堅」,為皖北產業振興進一步定調細分方向與「打法」。
在安徽的布局中,皖北6市被寄予厚望的為何是阜陽?其將如何挑起引領皖北全面振興的重擔?此時推動產業振興有何深意?
1
皖北「龍頭」之爭
以全省近四成國土面積、承載約一半的人口,GDP總量卻僅占三成,人均GDP明顯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由於自然條件和歷史發展等多重原因,皖北發展滯後的局面存在已久。
尤其在近年安徽作為長三角「黑馬」加速崛起的背景下,皖北掉隊更加暴露出其「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人口跟經濟重心完全不匹配」的現實。
為扭轉這一局面,早在2001年,安徽就成立了加快皖北地區發展協調小組。此後,安徽先後出台四個「10條」,以及南北結對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在推動皖北跟上全省、長三角發展的步伐。「皖北振興」更是幾乎每年都出現在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
然而,20多年過去,皖北落後的現實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此間曾有觀點指出,皖北各地尚未形成發展合力,亟需一個龍頭城市來帶動區域振興。
這其中,呼聲最高的當屬蚌埠和阜陽兩市。
在不少人看來,「皖C」與「皖K」的皖北「龍頭」之爭本無懸念。作為昔日的「江淮第一城」,蚌埠早年曾是公認的皖北乃至安徽省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公開資料顯示,蚌埠立於交通,起於商貿、興於工業,是安徽省第一座建市的城市。其在上世紀80年代就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工業總量穩居安徽全省第二位,經濟總量居全省前三。
但這座輝煌一時的工業重鎮,卻在1990年後逐漸落入低谷。數據顯示,1990年蚌埠經濟總量尚排名安徽省第五位,但此後陸續被蕪湖、馬鞍山等城市趕超。2021年,GDP負增長的蚌埠一連被同處皖北的宿州、亳州反超,全省排名跌至第九。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阜陽的上位崛起。
公開數據顯示,2010~2020年間,阜陽GDP從721億元增至2724.5億元,全國排名從第179位躍升至第98位元,十年間完成對81座城市的反超。在安徽省內,阜陽經濟總量已多年穩居全省第四、皖北第一,成為繼合肥、蕪湖、滁州之後的「安徽第四城」。
一個更直觀的經濟增勢對比是:近十年間,蚌埠與阜陽之間的GDP差距從357億元擴大到了1207億元。
除了穩坐皖北「頭把交椅」的經濟實力,阜陽還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發達的交通從阜陽東進鄰省江蘇、浙江、上海僅需半日之程,是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轄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西進河南、山西、陜西中原腹地,是加快西部開發的橋頭堡。」阜陽市政府官網的一段表述直接明了。
圖片來源:【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這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省際毗鄰優勢,顯然有助於更好地發揮皖北四大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原城市群建設)交匯疊加的重要機遇。
2
能否挑起大梁?
阜陽作為皖北「帶頭大哥」的地位,也在歷年安徽重點規劃檔中先後得到印證。
公開資料顯示,在安徽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蚌埠曾被明確定位為「皖北中心城市,帶動皖業崛起的增長極」,阜陽則「努力建設成為帶動皖西北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
而在安徽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同時被納入安徽四大區域中心城市的蚌埠和阜陽,各自定位有了明顯變化。其中明確,支持阜陽打造長三角區域重點城市、中原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支持蚌埠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
圖片來源:攝圖網502472776
直到今年4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復的【阜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對外公布。其中,阜陽作為「皖北龍頭城市」的定位得到確認,這也是該表述首次在安徽省級檔中出現。
然而,「龍頭」身份的確認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眼下的客觀事實是,僅從阜陽自身發展來看,目前仍有諸多難題待解。
從經濟規模看,作為皖北「一哥」的阜陽,2023年GDP為3323.7億元。放眼毗鄰地區的城市,蘇北的徐州GDP8900.44億元、鹽城7403.9億元,正朝著萬億目標大步邁進;魯南的濟寧、臨沂GDP分別在6000、5000億元以上,可以說和阜陽都不在一個量級。
在與經濟體量緊密聯系的產業結構上,阜陽第二產業占比35.2%,相比之下,徐州為40.7%,臨沂為38.9%,均明顯高於阜陽。
作為安徽省內僅次於合肥的人口第二大市,城鎮化水平亦是阜陽的一大短板。安徽省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安徽全省城鎮化率60.15%,阜陽僅為43.47%,在16個地市中居倒數第一。
去年10月,安徽省委書記韓俊曾在安徽省委常委會赴阜陽市現場辦公會上直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阜陽市最大市情,要正視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缺少支柱產業、頭部企業支撐,產業結構調整滯後,城鎮化水平偏低,開發園區效益不高,民生領域短板較多等。
重任之下,更顯不足。擺在阜陽面前的,不僅是帶動皖北「窪地」崛起的重任,更是作為「帶頭大哥」率先完成轉型跨越的高難度挑戰。
3
瞄準產業突破口
如當地媒體分析,皖北發展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到底,指向的是產業的短板。韓俊也曾多次強調,皖北要振興,首先產業要振興。
為此,安徽省級層面經過兩年多反復論證研究,最終確定支持皖北集中力量打造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四大產業集群,並制定相關實施方案。
在當地看來,汽車產業是安徽的首位產業;皖北蚌埠、宿州、淮北、阜陽等地市均在加快新能源光伏產業集聚,已建立起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新材料一直是皖北地區發展基礎、優勢地位都比較好的領域;綠色食品產業更是皖北具有傳統優勢和資源基礎的產業。
圖片來源:阜陽新聞網
換句話說,就是「行業有機會,皖北有條件」。這是皖北擺脫現狀的突破口,也是決定阜陽能否盡快挑起大梁的關鍵。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近年來阜陽發力產業振興已見起色。
以阜陽重點瞄準的「十大特色產業」之首——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為例。2021年底,全國第一個大規模生產N+型大尺寸、超高效單晶太陽能矽片計畫落戶阜陽,計畫總投資82.2億元、成為阜陽光伏新能源產業「一號工程」。
在當地全力推進下,該計畫僅在76天就實作從開工到試生產,全部建成達產後可實作年銷售收入200億元。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千億產業集群的歷史性誕生。2022年,阜陽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規上工業產值1090億元,成為阜陽第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同年,阜陽規上工業總產值達3200億元,進入全國制造業百強市。
實作從「0」到「1」的突破後,阜陽還抱有更多期待。
根據當地出台的【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倍增」行動實施方案】,到「十四五」末,全市制造業營業收入和產值比2020年翻一番;積極培育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綠色食品4個千億產業,綠色建築建材、生命健康、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4個五百億產業……
往更大範圍看,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往往離不開地域之間的協同聯動,而肩負引領帶動皖北振興的阜陽城市圈發展重任,「帶頭大哥」阜陽顯然還將歷經更大的考驗。
文字 | 程曉玲
*題圖來源:阜陽市政府官網 張天峰 攝 * 城市演化論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