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集大原高鐵開通營運 結束晉蒙之間沒有直通高鐵路線的歷史

2025-01-03社會

2024年12月31日,G4798/5次復興號動車組列車行駛在集大原高鐵烏蘭察布至豐鎮北區間。 新華社發

4位元「火車迷」合影留念。 山西晚報記者鐘清攝

山西晚報訊(記者 趙德偉 劉俊卿)2024年12月31日,隨著兩趟復興號高鐵列車分別從山西朔州東站、內蒙古呼和浩特東站駛出,連通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集寧經大同至原平高速鐵路正式開通營運,結束了晉蒙之間沒有直通高鐵路線的歷史。路線開通後,也結束了山西朔州沒有高鐵的歷史,太原至呼和浩特的高鐵動車最快執行時間由原先的5個多小時壓縮至3小時12分,人員往來更加便捷。
集大原高鐵北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途經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並入大西高鐵,與張呼、張大、鄭太高鐵及在建的雄忻高鐵連線,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呼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份。路線全長309公裏,設計時速250公裏。其中,山西段於2021年11月全線開工建設,新建路線約197公裏。
全線共設烏蘭察布、豐鎮北、大同南、懷仁東、應縣西、山陰南、朔州東、雁門關、原平西9座車站,其中,烏蘭察布、大同南、原平西為既有站,懷仁東為改擴建車站,其余則全部為新建車站。
路線開通後,晉北重鎮朔州市結束了沒有高鐵的歷史,呼和浩特至太原的高鐵動車最快執行時間由原先5個多小時壓縮至3小時12分,人員往來更加方便快捷,沿線星羅棋布的美景奇觀串珠成線,「跟著悟空遊山西」迎來新體驗。
開透過渡期,在原先經韓原鐵路執行列車不變的條件下,經集大原高鐵開行高鐵動車15趟。2025年1月5日列車執行圖調整後,經集大原高鐵開行列車最多可達到132趟,通達北京、上海、廣州、鄭州、成都、濟南、西寧、蘭州等城市。
集大原高鐵山西段縱貫大同盆地、恒山余脈,跨越桑幹河、滹沱河等大小河流,穿行紫金山自然保育區、雲岡國家森林公園等17處重要環境敏感區。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集大原高鐵山西段建有橋梁35座、隧道3座,橋隧占比高達83.35%,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計畫開通營運前,在國鐵集團精心組織下,對集大原高鐵各個系統、裝置進行聯調聯試,確保各系統及軌域、橋梁、隧道等裝置設施的功能、效能達到設計要求。透過列車執行圖參數測試、故障模擬、應急救援演練和按圖行車試驗等執行試驗,檢驗各系統在正常與非正常條件的運輸組織適應力、應急處理能力,完善運輸組織方案,確保路線具備開通營運條件。
集大原高鐵填補了晉蒙之間的高鐵路線空白,大西高鐵全線貫通,貫通三晉南北,連線起內蒙古中西部。晉中、晉北城市群連成一體,呼包鄂、關中城市群高效聯通,西北、華北區際鐵路通道更加完善,區域交通發展布局更加最佳化,人才、資金、技術加速流動。晉蒙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對接,為推進新時代中部地區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的支撐。
相關
「集大原」開進朔州,這裏從此進入高鐵時代
2024年12月31日,集大原高鐵先發儀式在山西朔州車站舉辦。早7時許,冒著寒風,山西晚報記者趕到太原南站,乘坐去往朔州的先發儀式列車復興號,一路往北。從太原出發,列車便一路到達朔州車站。「太快了,太便捷了,太開心了!」朔州慧源創新科技園總經理龐慧芳工作在朔州,家在太原,每周往返一次,開車單程用時3個多小時。在她看來,集大原高鐵的開通,首先對朔州的經濟發展將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
9時58分,在「發車」的號令指示下,復興號載著全列600多人,駛出塞北大地,駛向廣闊的大草原美景。乘坐先發列車的乘客,有不少是專程體驗。火車迷王玉東說,從大西到鄭太,再到集大原,每趟高鐵開通,他都要買先發車票乘車體驗。「不僅先發車票有紀念意義,高鐵開通對我們省來說,都是非常值得紀念的。」
而在龐慧芳看來,高鐵的開通,對於人才的流入非常有幫助。以她自己為例,她爸媽在大同,她居住在太原,工作在朔州,每次開車往返,不僅耗時耗力,家人還特別擔心安全問題。而集大原高鐵的開通,讓她和家人對於兩地乃至異地的抱怨都減輕了不少。龐慧芳高興地說:「相信以後家人會更支持我的工作。」
大家夥兒熱火朝天地聊著,不知不覺中,行駛的列車便進入了內蒙古界。此時,手機叮咚一聲,收到了烏蘭察布市政府辦資訊: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四季旅遊好去處,馬鈴薯、燕麥、酸奶之都歡迎您!
結束了朔州沒有高鐵的歷史
此次集大原高鐵的開通,不僅結束了朔州沒有高鐵的歷史,更是對完善華北路網格局帶來了顯著影響。
眾所周知,交通運輸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集大原高鐵縮短了時空距離,加速了人員流動,將對城市格局、人口布局和經濟版圖產生深刻影響。
集大原高鐵是改善路網格局的「交通連結線」。投入營運後,集大原高鐵大同至原平段成為大西高鐵最北段,大同至西安實作高鐵路線全線貫通,與京包客專、張大高鐵、鄭太高鐵及在建的雄忻高鐵連線,包頭、呼和浩特、大同、張家口沿線各城市正式接入全國高鐵網,對於完善西北、華北區際鐵路通道,補齊區域交通發展短板具有重要意義。
集大原高鐵是提高人民群眾出行品質的「民生幸福線」。集大原高鐵通車後,從呼和浩特至大同的高鐵動車執行時間由原先最快156分鐘壓縮至1個多小時,太原南至大同南的執行時間由原先2小時左右壓縮至85分鐘,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集大原高鐵是串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文旅快車線」。集大原高鐵穿越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深度融合的區域,歷史厚重、名勝眾多、景觀薈萃。國內首款3A遊戲【黑神話:悟空】在山西的27處取景地,就有13處在集大原高鐵沿線。從茫茫草原、恒山山脈到桑幹河、滹沱河,從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到內外長城、雁門關、金沙灘,集大原高鐵把星羅棋布的美景奇觀串珠成線。
集大原高鐵助力區域經濟的「發展引擎線」。集大原高鐵連線南北、承接東西,構建起連線內蒙古中西、貫穿山西省南北的高速鐵路通道,為晉、蒙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對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支撐。
科技賦能 讓集大原高鐵建設提質增速
發達的路網是支撐流動中國的堅實基礎。在中國高鐵網的建設中,離不開機械化、智慧化、資訊化的賦能。集大原高鐵建設過程中,廣泛套用先進的裝置和工藝工法,讓施工品質和效率大幅提升。
集大原高鐵自2021年11月17日全線開工建設以來,1600多個日夜,2萬多名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工裝保工藝、以工藝保品質。
中國鐵設集大原鐵路山西段計畫總工程師蘇勇介紹,集大原高鐵縱貫大同盆地、恒山余脈,跨越桑幹河、滹沱河等大小河流,穿行紫金山自然保育區、雲岡國家森林公園等17處重要環境敏感區。山西段建有橋梁33座、隧道3座,橋隧占比高達85.13%。
橋梁建設過程中,全長19.62公裏的賀家堡跨榮烏高速特大橋全國首台引進900噸運梁車橋面會車裝置,壓縮建設工期4個月。全長19.59公裏的樊家莊跨韓原鐵路特大橋運用智慧稱重系統、電子應力監測等新工藝,全線最大縱坡、最大跨度、最大重量的轉體連續梁順利實作轉體對接。馮村跨韓原鐵路特大橋成功吊裝重達276.4噸鋼橫梁,創全國單榀鋼橫梁吊裝最重紀錄。
隧道建設方面,作為全線難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恒山隧道全長14.76公裏,穿越斷層破碎帶及影響帶18條,IV、V級圍巖占比近80%,是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的Ⅰ級高風險隧道,被施工人員稱為「豆腐腦上打洞」。建設者們針對隨時都可能發生的掉塊、溜坍、突水突泥、大變形等問題,透過超前鉆探、30公尺綜合地質預報等手段,提前探明地質狀況,隨時調整作業參數,克服了上百次溜塌和頻繁湧水等困難,實作隧道勝利貫通。
鋪軌施工中,累計投入鋪軌裝置、長軌運輸車、搗固機等大型電腦械裝置30余台(套),並采用了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制造的CCPG500A型鋪軌機,極大提高了鋪軌智慧化程度和布枕精度,提升了鋪設品質和效率。自主研發的軌域鋪設資訊化系統,能夠全天候對鋪軌機、長軌運輸車、焊軌車等裝置的執行狀態及作業位置進行監控和統一排程指揮,避免交叉幹擾,有效提高了鋪軌速度,單日鋪軌最高達到了16公裏。
站城融合 集大原高鐵站房各具魅力
集大原高鐵秉持「暢通融合、綠色溫馨、經濟藝術、智慧便捷」的鐵路客站建設理念,一座座站房成為賞心悅目新地標。
全線共設烏蘭察布(既有)、豐鎮北、大同南(既有)、懷仁東、應縣西、山陰南、朔州東、雁門關、原平西(既有)9座車站,其中,山西境內新建車站4座,改擴建車站1座。
改擴建的懷仁東站提煉當地「旺火」民俗符號、采集「藍花碗」瓷紋形態,融入「功德塔」元素,充分體現「塞上瓷都,德鄉懷仁」主題。
應縣西站以「重檐立鬥,層台累榭」為設計理念,層層進退的「檐口」,再現應縣木塔「雲薄萬拱,百尺蓮開」的「鬥拱博物館」古建奇觀。
山陰南站設計引入「廣武長城」的巍峨雄美,飄逸靈動的屋頂曲線呼應桑幹河水碧波蕩漾,展現「長城鎮雁北,桑幹拂山陰」的剛柔並濟。
朔州東站以「塞外雄關,人文之塔」為建造理念,勾勒出塞外門戶的雄渾之美,展現古馬邑文化的獨特魅力,彰顯「雄關吞山色,古塔內外明」的壯闊氣勢。
雁門關站以「穩重剛毅,雁門新景」為構思,屋頂和檐口古樸壯觀,墻體林立有序,入口如同敞開的關口,再現雁門故地輝煌與榮耀。
集大原高鐵站房建設與當地歷史文化渾然一體,空間美學與城市氣質相得益彰,勾勒起凝固的歷史,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