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盤點2024|新規「攪動」資本市場,並購重組再起浪潮

2025-01-02社會
圖/IC
匆匆忙忙又一年,資本市場卻留下不少變革的銘印。
從證監會換帥到「新國九條」、並購六條、科創板八條、退市新規等重磅政策陸續落地,再到一行一會一局「集體」出手釋放利好,這一年,「努力提振資本市場」「穩增長穩樓市穩股市」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也讓人們看到中國資本市場前行的步伐。
2024年,哪些事件影響深遠,哪些新規成為拐點,哪些政策又將影響2025年?
1.證監會迎新「掌門人」
2024年開年,中國證監會官宣「換帥」,讓外界對於資本市場謀變謀新充滿期待。2月7日,吳清接棒易會滿,出任證監會第十任主席。
這一年,證監會接連出手,激發了資本市場活力,也釋放了新訊號——推動新「國九條」落地,始終堅持「長牙帶刺」、一以貫之嚴監嚴管,更加突出從嚴導向,更加突出規範公正,更加突出合力共治,更加突出懲防並舉,以強有力行政執法工作護航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
11月底,吳清指出,中國資本市場呈現出積極變化,投資者預期明顯改善,A股、港股和海外中國資產交投活躍。證監會將著力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創新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和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
2.「 新 國九條」出爐
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後,時隔10年,國務院再次出台有關資本市場的指導性檔。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釋出【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該意見也被業內稱為「新國九條」。
「新國九條」明確了資本市場發展的目標導向,從短期看,未來5年,基本形成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總體框架。從長期看,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適應力、競爭力、普惠性的資本市場。
「新國九條」願景中,到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與金融強國相匹配的高品質資本市場。
3.「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落地
在「新國九條」的基礎上,證監會進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實作進退有序、及時出清的格局,「史上最嚴退市新規」得以出爐。4月12日,證監會制定【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滬深京三大交易所也配套同步修訂了股票發行上市稽核規則。
退市新規著眼於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體品質,透過嚴格退市標準,加大對「僵屍空殼」和「害群之馬」出清力度,削減「殼」資源價值;同時,拓寬多元結束渠道,加強退市公司投資者保護。
日前,上百家企業或因新規退市的訊息成為焦點,對此,證監會深夜丟擲「定心丸」,稱退市是有嚴格標準的,上市公司股票是否可能被退市或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需要綜合公司具體情況作出研判分析。僅憑是否被監管問詢、業績下滑等個別財務指標進行簡單對照既不符合退市規則,也容易誤導投資者。
4.科創板再現「硬實力」
進入6月下旬,科創板改革「再出發」迎來新進展。彼時,中國證監會釋出【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以下簡稱「科創板八條」),進一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
「科創板八條」緊扣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題,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出一攬子改革舉措。短短半年時間,科創板改革發揮「試驗田」功能、在活躍並購重組市場、最佳化發行承銷機制、加快指數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
貝殼財經記者據Wind數據梳理,2024年全年A股共有100家公司先發上市,其中專精特新」企業占比近七成。
5.並購重組開啟「大時代」
9月,並購重組迎來政策利好。為進一步激發並購重組市場活力,證監會研究制定了【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堅持市場化方向,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在企業並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
政策無疑成為一股「東風」,證券行業迎來第五輪並購浪潮。這個月,傳言已久的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並購重組落定,這兩家券商牽手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並、上市券商最大的整合案例,涉及多業務牌照與多家境內外上市掛牌子企業。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年內推進的券商並購案例已有7起,包括「國聯+民生」「國君+海通」「西部+國融」「國信+萬和」「浙商+國都」「方正+平安」「太平洋+華創」等,其中前五個目前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6.A股重新開機「沸騰」
9月24日,金融「多箭」齊發,一行一會一局釋出一系列穩增長、穩樓市、穩股市、防風險的措施,在穩股市方面,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兩大政策工具。
監管集體出手成為強心劑,資本市場掀起「狂歡」,上證指數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內從2800點漲至3600點,創造數個歷史新紀錄。幾天時間,投資者跑步入場,10月,上交所投資者A股帳戶新開戶數近685萬戶,創下了多年來新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年工作安排中再次強調「穩住股市」,業內認為,這已為明年政策定下積極基調,市場風險偏好有望維持高位,且經濟復蘇趨勢明確,預計在政策預期和經濟趨勢的雙重推動下,股市有望延續震蕩上行態勢。
7.近年來最大化債舉措揭曉
11月8日,【關於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批準透過,備受市場關註的增量財政政策也浮出水面。
從2024年開始,中國將連續五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每年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加上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
對此,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下降至2.3萬億元,化債壓力大大減輕。財政部推出的是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化債「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8.ETF市場加速擴容
2024年,資金持續借道ETF入場,ETF市場加速擴容。今年10月,ETF產品總數首次超過千只,目前為1037只,資產規模創下3.78萬億元的最高紀錄,投資範圍涵蓋股票、債券、商品以及多個跨境市場。
年內ETF凈流入額突破萬億元,與此同時,首批中證A50ETF、首批沙烏地ETF、首批中證A500ETF等新品種先後獲批上市。這一年,市場出現了「現象級」變化,多只龍頭ETF規模屢創新高,現已有7只ETF規模超過千億,其中,有單只滬深300ETF規模一度達到4000億元。
ETF規模迅速擴張與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密不可分,特別是以中央匯金為代表的長線資金大手筆增持寬基ETF產品,為市場註入了流動性與信心。隨著ETF投資範式逐漸形成,A股市場定價受到深刻影響。
9.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鋪開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出重磅舉措,不斷完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而自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全面實施。
個人養老金也被稱為第三支柱,是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企業及職業年金外的補充養老保險。通俗來講,個人養老金是在稅收優惠支持下,老百姓給自己存了一筆養老錢,每年繳費上限是12000元,通常要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才能支取。
兩年前,個人養老金制度已在北京、上海等36個城市或地區啟動試點,到今年11月底,7000多萬人參與,目前已有超過6萬億元的養老金資產由公募基金管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全面實施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多長期、穩定資金。
10.貨幣政策從穩健到適度寬松
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從多個領域部署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其中,會議指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值得註意的是,貨幣政策基調由「穩健」轉為「適度寬松」,這是中國從2011年提出「穩健」貨幣政策基調後的首次調整。業內人士認為,該表述意在更清晰地傳遞出積極有為的政策傾向,更好地穩定經營主體預期。
本次會議政策基調的轉變,也意味著2025年貨幣政策將持續發力,以配合維護流動性穩定、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表述,不只是局限於降準和降息,還將支撐後續長時間的市場積極性。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