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門可羅雀的早餐供應要不要取消?社群食堂邀請居民代表共同商議

2024-12-07社會
「北外灘·濱芬食光」社群食堂負責人朱凱忠有點想不通,通常情況下,社群食堂「肯定要搞」的早餐,真開出來了卻少人問津——最淡的一天,早餐時段才數人光顧。
「早餐供應要不要取消?」在社群食堂營運一個多月後,眼見早餐沒有起色,朱凱忠找到虹口區北外灘街道相關負責人一起商量。
「要不要早餐,聽聽居民們怎麽說。」對方回復。
於是,圍繞「早餐是否取消供應」這一議題,北外灘街道昨天組織食堂周邊3個居民區十多位居民代表,坐到一起議一議……
「一步到位」反而沒人埋單?
「北外灘·濱芬食光」社群食堂位於百官街18號。過去一個半月裏,午餐生意不錯,晚餐顧客量也符合預期,但早餐逐漸成為「拖累」。議事會上,朱凱忠拿出近半個月的早餐營運情況匯總表,大多數時間早餐只能賣出四五份。
正餐受歡迎,說明在這裏設立社群食堂確有需求。而且,同在虹口區的大多數社群食堂都供應早餐,不少還是根據居民意見增添的功能。
北外灘街道組織居民代表坐到一起商議早餐是否取消供應。
這次,新開辦的社群食堂讓早餐供應「一步到位」,怎麽反而沒人埋單?
「貴」,是現場居民提及最多的字眼:「饅頭比旁邊小店貴5角錢」「油條比轉角鋪子便宜1塊錢,但還沒人家三分之一大」「酒釀圓子都是5塊錢一碗,人家碗比你大一圈」……
居民們這樣舉例,而朱凱忠也掏出資料夾裏的圖片展示——會前,他特地拍下食堂早餐各品類的外包裝打印出來,「我們選用的食材是大品牌,成本肯定比附近小店高」。
就拿油條來說,這裏進貨的是某品牌小油條。起初食堂賣2元一根,居民反映周圍2.5元能買一大根油條後,食堂調整為1.5元一根。「一樣的小油條,旁邊某速食品牌賣六七元一根,不也有人買麽?」朱凱忠覺得,好像又不是價格的關系。
居民王阿姨這樣分析:食堂周圍一圈都是老弄堂、老房子,居民老齡化程度高,不少老人習慣早餐家裏做、家裏吃,食堂主要用來解決正餐的「買汏燒」問題。另外,跟周邊店鋪比,食堂的早餐品類有些單一。食堂旁就是乍浦路,對面是四川北路,煙火氣十足。附近100公尺內,油炸、蒸煮、現燒的早餐品類幾乎應有盡有。
食堂到底應該供應怎樣的早餐?在之前的「濱芬議事會」上,大家也討論過。綜合街道、居民的意見,食堂得與周邊小店差異化競爭,最佳化環境;同時避免油煙、噪音擾民,只能以蒸饅頭、粗糧,以及炒面、粥品為主。「翻不出花樣,吃兩天就不想來了。」王阿姨的觀點得到不少居民認可。
「社群食堂的早餐在周邊有太多替代品,我贊成取消供應。」居民劉老伯直接說。他感到,刨去物料成本,社群食堂為了辦一頓早餐,從清晨5點就得開店,還得配齊大廚、輔工、收銀、服務員,人力成本也遠超周邊小店。「既然早餐並非剛需,不如及時止損。」
取消早餐省下的錢怎麽用?
「同意取消。」在議事會的投票環節,現場居民代表都舉手贊成。
現場居民代表舉手表決是否取消早餐。
朱凱忠當即表態,會把取消早餐供應節省下的成本用在提升食堂營運水平、助力社群治理等方面,「把優惠、福利留給更多人,也把錢花在刀刃上」。
參加議事會的街道相關負責人這樣觀察:這間社群食堂從開辦之初,就一直強調以民主方式解決民生問題,用協商的辦法解決治理難題,「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開業前,街道聘任多位居民代表擔任「濱芬社群議事員」,組織多場「濱芬議事會」。「設立議事會、議事員的初衷,就是為了讓社群食堂的發展因地制宜,讓企業與街道、居民一開始就建立融洽、信任的關系。」
籌建過程中,有居民擔心排煙管道影響環境,「濱芬議事會」就開到施工現場。最佳化方案,打消居民顧慮,施工很快推進。食堂樓頂種著不少居民家的花花草草,但常年疏於管理,「濱芬議事會」上,有議事員提出此事,食堂裝修時,營運方主動在屋頂規整了花草,還重新鋪設了防水地面,方便居民日常使用。
就連食堂名稱「濱芬食光」,也是居民投票的結果——以「濱」字型現北外灘濱水特色,而「芬」則有三層含義:食堂旁昆山公園的花草芬芳、社群食堂的飯菜飄香、健康講座的書香浸潤。
議好了取消早餐,居民們又開始為食堂發展獻計。
「北外灘·濱芬食光」社群食堂過去一個半月裏午餐生意不錯。
居民郭老伯去過不少社群食堂,他發現這裏素菜8元起步,有的食堂5元就能買到綠葉菜,「希望把省下的錢補貼到素菜價格裏」。
「縮減人員。」曾經營飯館多年的居民黃老伯說,食堂最多能容納68個人就餐,中午光是打菜員就配了6名。
劉老伯想得更多,他建議街道與交警協商,在食堂門口設定臨時停靠區,方便開車的上班族順手買個飯菜帶回家,為晚上的食堂帶來更多客源……
朱凱忠開啟本子,一條條地記下來,「能改的今天就改,要從長計議的,我們也會好好想想」。
作者:單穎文
文:本報記者 單穎文圖:單穎文/受訪者供圖編輯:施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