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快遞櫃吵到嬰兒被封,強讓弱未必就合乎文明

2024-10-01社會
□陳奇(井岡山大學)
近日,廣州某小區快遞櫃突然被封,引發了爭議。據廣東廣播電視台觸電新聞報道,小區快遞櫃突然停止服務後,廣州天河區龍崗路天河西街社群的街坊稱,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也有快遞小哥介紹,該快遞櫃每天流轉數百個快遞,停用後其工作量大增。
社群居委會則回應稱,快遞櫃旁邊的住戶投訴快遞櫃拿取聲音太吵,影響其5個月大的嬰兒睡眠,經多方協商,快遞公司決定暫停該櫃服務,待嬰兒滿周歲後會重新開機。對此,有周邊住戶表示理解,並建議把快遞櫃挪到其他地方,但也有不少網友表達了不同意見。
為了照顧嬰兒,小區住戶同意封上快遞櫃。這樣一則飽含人情味的暖心新聞,網友們卻吵了起來。支持者指責反對者缺乏文明的關懷,反對者則認為支持者是在慨他人之慷。從嬰兒安靜的休憩環境,到居民快遞的收取便利,個體訴求與公眾利益之間的失衡,無疑是引發爭議的根源所在。
胡適曾在【慈幼的問題】中提到,自己有一個朋友談到如何考察一個國家的文明,有三個觀察點,第一是看他們如何對待兒童,第二是看他們如何對待女人,第三是看他們如何打發休閑時間。而在【周禮】中,也有「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的表述。愛護幼童,這一樸素悠久的傳統美德,向來為國人所看重,是根植於國人骨子裏,無需刻意尋求的文明標準。出生不久的嬰幼兒,本就敏感脆弱,正處於窗戶之下的快遞櫃,造成的噪音也確實有所影響。居民為了嬰兒讓渡權利,此事所展現的文明風度和社會溫情,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從事後的情形來看,卻仍有人不認同這樣的文明。明明是符合愛幼情形的文明事件,卻還有人感覺哪裏不對,其中的關鍵在於:將強讓弱與文明劃上了等號。即嬰兒是天然的弱勢個體,居民則是相對的強勢群體。將二者置於一塊平衡利益時,道德和文明的天平就該傾向嬰兒。這看似並無任何不妥,但其實一味強調強讓弱,窄化了文明的含義,是一種不完整的文明,必然會引起另一部份人的不滿。比如由此引申的道德綁架:熊孩子的熊家長的經典發言,「他還只是個孩子,你跟他較什麽勁?」其言下之意便是,孩子是弱勢者,你是強勢者,強天然就該無條件讓著弱,由此才合乎文明。
在此次事件中,嬰兒作為弱勢者成為文明受益者,居民作為強勢者在主動文明或「被文明」中讓渡了權益。更為關鍵的一點在於,後續對居民的權益補償難以保障。快遞公司提出,嬰兒周歲後恢復快遞櫃。那麽封閉時期如何便利收取快遞,倘若又有新生嬰兒呢,小區再出現其他噪音呢?為了照顧弱勢方,而忽視了強勢方的合理訴求,這樣有缺陷的文明,經不起現實的推敲。從現實中涉及公共利益的衡量來看,利益的最大公因數原則是決策的重要方式。然而現實社會不是理想國,總會出現一些輕重緩急的情況,因此允許弱勢方先獲益,再補上強勢方的利益,也是文明的實作路徑。現如今,少了對居民群體後續的確切保障,文明也就在此出現了斷裂。
真正的文明,應該是全面多維、動態平衡、兼顧各方的。它涵蓋了合理的強讓弱,卻不能等同於強讓弱,更不能一味地強調強讓弱。否則,不完整的文明會割裂出陰陽兩面,一方的利益實作要以另一方的利益讓渡為代價,出現你進我退、非此即彼、無法共存的局面。如何進行調和,實作真正意義上的,讓大家都感到舒服的文明。一方面,需要嬰兒家庭和居民群體充分的交流對話,另一方面,快遞櫃公司和物業的主動作為至關重要。諸如快遞櫃的改進,快遞櫃位置的搬遷,相應的靜音告示等,都是可以不斷協商和嘗試的。而不是丟下一句等到嬰兒周歲後恢復快遞櫃,便轉移了矛盾,玩起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