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美企視印度為‘中國替代品’,但現實是,印度卻越來越依賴中國」

2024-09-03社會
【文/觀察者網 齊倩】過去幾年,在美國政府「減少對華依賴」的壓力下,一些美國企業開始視印度為替代中國的「新制造業中心」,進行所謂的「降低供應鏈風險」操作。但美國媒體發現,現實是,印度在貿易上日益依賴中國,並對美國貿易戰略構成挑戰。
9月2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貿易數據和經濟專家分析稱,隨著印度擴大智慧型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和藥品等商品的生產,印度經濟本身也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的進口。報道稱,對於致力於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以及「降低」對華商業關系風險的美國政策制定者來說,這種動態是一種現實考驗。
不少學者認為,這種情況下,美企透過印度「降低風險」根本不現實。有印度學者稱,諷刺的是,在印度政府推行「自力更生」戰略之際,印度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外國技術知識,尤其是中國技術知識。
數據顯示,印度生產越來越依賴中國進口
據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GTRI)數據,印度自華進口增長速度是總進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占印度從電子、可再生能源到制藥等行業進口的近三分之一。這些進口包括制成品和中間體產品。
印度工業聯合會表示,目前印度進口的電路板和電池等電子元件有近三分之二來自中國。GTRI報告稱,過去5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此類產品數量增加了兩倍。
過去5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電子元件數量增加了兩倍 【華盛頓郵報】制圖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是藥品出口大國,但現在,印度國內制藥行業許多重要的醫藥原料都要依賴中國,比如撲熱息痛。根據GTRI報告,從2007年到2022年,中國在印度進口的化學品和藥品中所占份額增長了50%以上;僅在過去五年中,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原料藥和其他醫藥中間體就增長了一半以上。
過去幾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不斷增加 【華盛頓郵報】制圖
印度另一個重要的出口產業——紡織品和服裝,也是如此。數據顯示,印度一直在增加從中國進口紗線和面料。就連被印度視為「國內外銷售雙雙成功」的汽車行業,也一直在增加從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和配件。
日前,印度最大綜合性汽車公司塔塔汽車被曝正透過向中國制造商采購電動汽車電池組。據介紹,在乘用車市場,這是塔塔汽車自2020年推出電動汽車產品以來,首次與外部電池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印度【商業標準報】對此評價稱,此舉標誌著塔塔汽車在電池采購方面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印度在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現在更多地依賴於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部件。
據美國政府數據,在美國因所謂「人權擔憂」而限制自華進口後,印度向美國市場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在2022年飆升,價值增長了近150%;第二年的增幅更大。但彭博社去年年底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期間,印度從中國采購了一半至全部的太陽能電池板元件,例如元件、電池、晶圓片和太陽能玻璃。
對此,一名匿名的拜登政府高級官員表示,目前認為可以將中國產出排除在美國供應鏈之外,是不現實的。這名官員稱:「我們現在采取了一種更實際的觀點,即為了有效地實作多元化,第一步是在供應鏈中某些你可以實作多元化的部份站穩腳跟。然後,你可以從那裏向上遊發展。」
談到印度制造太陽能電池板中大量使用中國元件的問題時,這名高級官員說:「我們認識到,這場長期賽局才剛剛開始。」但該官員隨後聲稱,「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因為美國及印度等盟友都清楚地認識到,清潔能源經濟過度依賴單一來源是不永續的,需要齊心協力降低風險,「但這需要時間」。
報道提及,俄烏沖突後,美西方對俄羅斯能源實施制裁。不過,印度仍繼續依賴俄羅斯的原油。此外,印度雖開始轉向其他供應商,但該國大部份國防裝備仍然是從俄羅斯進口的。
「對於印度來說,依賴中國不可避免」
印度一直在努力生產自己的零部件,但仍依賴中國的專業技術。目前,印度工業界代表敦促政府放寬對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限制,這樣印度人就可以使用中國機械制造智慧型手機、紡織品甚至鞋子。
「中國人可以幫助印度在全球技能階梯的最底層站穩腳跟。這些階梯正在上升:印度必須立即登上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阿育卡·莫迪在【印度教徒報】上寫道,「當印度的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於外國專業知識,尤其是中國專業知識時,印度官員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提倡‘自力更生’時的驚人諷刺意味。」
【華盛頓郵報】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印度分析人士正在主張,為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印度可能繼續需要依靠與中國的關系。
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幫助推動了印度政府向中國技術人員發放更多簽證。該協會主席潘卡吉·莫辛德魯說:「即使在美國的全力支持下,未來至少五年間,印度仍需要中國,以便能夠將自己建設成為一個大規模的(中國)替代品。」
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南塔·納格斯瓦蘭也提議放松對中國投資的限制。他的辦公室最近在一份報告中稱:「為了促進印度制造業並將印度納入全球供應鏈,印度不可避免地要將自己納入中國的供應鏈。我們是完全依賴進口,還是部份依靠中國投資,這是印度必須做出的選擇。」
印度財政部7月釋出的年度經濟調查報告指出,為了促進印度制造業的發展,印度有兩個選擇:多從中國進口,融入中國的供應鏈,或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報告說,印度還無法完全替代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更多的中國直接投資將為印度帶來幾個好處,例如改善本土制造業和出口狀況。
印度政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的2023至2024財年,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到1184億美元,高於美印。印度對華出口166.5億美元,自華進口1017.5億美元,貿易逆差超過850億美元。
印度坦米爾納德邦的一家手機工廠,由富士康旗下子公司營運 外媒資料圖
近年來,印度政府不斷針對在印中企增設投資和經營壁壘。自2020年以來,印度政府對於中國和其他鄰國的投資提案實行逐案評估。政府和行業人士抱怨稱,這一過程既緩慢又繁瑣。
然而,最近幾個月,印度政府審批涉華投資提案的行動似乎有所緩和。例如,今年8月,印度釋出了新的指導方針,以加快來自中國和其他鄰國的簽證申請。一名匿名的印度政府官員透露,自4月以來,至少有11項涉及中國的電子產品投資提案獲得了批準。
報道舉例說,近來,中國公司Vivo開始在新德裏外建造一家新的智慧型手機制造工廠。中國快時尚集團Shein很快將與印度企業合作,著眼於出口市場。中國汽車制造商上汽集團與印度JSW集團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計劃到2030年在印度生產100萬輛電動汽車……
香港媒體【南華早報】日前也刊文稱,隨著印度工業部門,特別是電子制造業一直在推動放松限制,來自中國的投資正逐漸回流。有印度官員坦承,考慮到富士康和蘋果這樣全球制造商的要求,放松對華限制勢在必行,否則將打擊外商對印整體投資。
不過,經濟分析人士表示,這些改善並不預示著中國對印度制造業的直接投資將大幅增加。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不久前表示,即使印度開放來自中國企業的投資,中國資本也不會大幅湧入印度市場,因為「印度政府仍對中國投資持不友好態度」。
盡管如此,分析人士一致認為,中國的供應對印度的制造業抱負仍然至關重要。
「不管我們怎麽說,事實就是,中國是最大的零部件生產國,」印度外交政策專家英德拉尼·巴奇向【華盛頓郵報】表示,而且,「我們與中國的業務往來,並不會拖累我們自己的工業增長」。
對於中企對印投資問題,我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年1月曾回應強調,中印邊境局勢總體保持穩定,邊境事態的解決行程不應影響兩國關系的正常發展。中方希望印方充分認識中印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的本質,為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經營提供公平、公正、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