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月餅券回收「空轉」,都是套路?

2024-09-19社會
文|林克
中秋節作為傳統佳節,承載著人們對於親人的思念和祝福,而月餅作為必不可少的中秋佳節傳統美食,每年都有大量的市場需求。有人選擇排長隊購買月餅,有人則選擇購買月餅券作為禮品贈送親朋好友。
與此同時,有人卻拿著券兌不到月餅,也有人不買月餅,意在囤券套利。9月17日,據【法治日報】報道,社交平台和電商平台上充斥著大量月餅券回收的貼文,涉及多個知名品牌,收購價格為券面標價的4折至7折不等。還有不少個人帳戶在社交平台上出售散票,「蓋」起了月餅券互助樓。而一張318元的月餅券,回收價只要150元。
工人在制作手工月餅。新華社發(王繼林攝)
月餅券在廠家——購買人——廠家,或者是廠家——購買單位——購買單位職工——廠家之間空轉,在沒有生產月餅的前提下,月餅廠家、經銷商和「黃牛」都實實在在賺到了錢。這其中,月餅券的流透過程已然不是單純的商品交易,而扮演了類似證券的角色。
月餅券在市場中被反復交易和流轉,而不必與實際商品掛鉤,這種現象類似於金融市場中的資產證券化。商品的使用權和交易權分離,透過「券」在市場中流動。因此,月餅券的流透過程也被一些人調侃為「證券化」。
月餅證券化,當然是誇張的說法,畢竟月餅是季節性商品,也不可能出現針對月餅的「成熟交易市場」,但月餅廠商印出與實物月餅數量不相符的商品券,賭消費者不兌,或者故意「卡」消費者兌換數量,頗有欺詐之嫌。
在這個過程中,資訊不對稱是流通的關鍵。用來吃的月餅和用來送禮的月餅被看重的價值完全不同,商家吃準的就是月餅作為禮品,社交內容的功能大於使用功能。中秋佳節,人們互相贈送月餅禮券,意在人情往來,正是「禮物」的特殊性催生了這個過程。
老師傅使用傳統手藝制作月餅。新華社發(張曉峰攝)
不只是月餅券,中秋節前後另一大炙手可熱的「社交利器」還有大閘蟹券。據了解,大閘蟹禮券一般從8月份開始預售。上市前預售,上市後就減輕了一部份銷售壓力,中間歷經2-4個月的時間,商家也能得到一筆不小的沈澱資金。可以說,商品券既方便了消費者,也緩解了商家的營運壓力。
但當商品從實物變為了禮券,從現貨變為期貨,就給了商家套利和炒作的空間。消費者真正到了提貨之時,商家可能會「以小充大,以次充好」。而有些商家會限制提貨時間,限制每天的兌換名額,或以各種理由拖延發貨,使得消費者很難在自己預期的時間內兌換到螃蟹,等到過了兌換日期,也就不了了之。
「買券的從來不兌,兌的人也不會買券」,無論是月餅券,還是大閘蟹券,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商品券的確存在被濫用的現象。需要看到的是,商家利用季節性商品,以商品券的形式進行預售是一個好的銷售策略,但當實物與票數差額過大時,勢必要有相當一部份消費者的利益被損害。
遏制月餅券市場中存在的灰色交易問題,還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既要明確月餅券的發行、流通、回收等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又要加強監管力度,維護市場秩序。同時,行業內部的自律機制和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也十分必要。歸根結底,月餅作為一種節日食品,不應該淪為投機的工具。多方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才能讓月餅更好地承載起傳遞祝福的文化內涵。
熱點視訊推薦
↓↓↓
關註「光明時評」微信視訊號
↓↓↓
關註「光明日報」微信視訊號
↓↓↓
假期去縣城反向旅遊,不只有價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