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春運70年|從悶罐車、綠皮車到高鐵:不同年代的鐵路人記憶

2024-02-22社會

春運,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出行史。「運」育了最豐富的情感記憶,也見證著中國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4年,原鐵道部成立春節旅客輸送辦公室,春運概念順勢而生。走過70載,春運發生了巨大變化。

為期40天的春運,一場90億人次的人口大規模遷徙,回溯春運,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流動的中國。熙來攘往間,每個人都是這篇宏大敘事的字元標點,共同書寫著個體和群體的春運故事。春運車輪的飛馳,對映時代脈動。透過春運這個節點,我們能更加深刻、細膩地感知國家的發展變化。

過去的春運,重點在「運」,如今的春運,更註重「在路上」的體驗。從硬板票到電子客票,從綠皮車到高鐵,從內建餐食到高鐵外賣……中國鐵路正朝著現代化、智慧化高速發展,春運裏的鐵路故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綠皮車時代

訊號員當好列車的「耳目」

翻閱春運歷史,春運可以追溯到1954年。1954年,中國鐵路春運日均客流量達73萬人次,人次高峰日達90萬人次,鐵路春運發送旅客2300萬人次。

「花生瓜子泡麵,啤酒飲料礦泉水……」綠皮車上熟悉的叫賣聲是多少人的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綠皮車」是客運火車的主要車型,因其車身車廂為綠色而得名。1980年,人民日報等媒體首次使用「春運」的字樣報道大規模的春節客運。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春運人流量年年攀升。1984年,春運突破5億人次,1994年突破10億,2006年突破20億。

今年40歲的吳先生,就有多次搭乘綠皮車回家過年的記憶,當時,他經常乘坐江蘇開往長沙的一趟列車,在吳先生的記憶中,綠皮車速度慢,但能開啟窗戶,當時還有月台票,親友可以送到月台,列車員推車餐車在每個車廂叫賣,他總是等到最後幾盒,因為那時候價格能降下來。「當時綠皮車體驗感遠不如現在的高鐵,但依然是一段特別的記憶,蒸汽鍋爐彌散著特有的氣息至今難忘。」

提起綠皮車,曾在長沙車務段工作過的退休職工張文其老人別有感觸。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他曾在長沙鐵路工作,其中,在絲茅沖車站擔任訊號員工作,「當時,我們有一個工作環節,就是檢查來往的透過列車。」張文其老人告訴記者,當列車透過時,就要給出列車通行訊號,白天為旗語,夜晚為燈語,並觀察車頭、車身、車尾的情況,貨車的車軸,客車的車門等細節需格外註意。「通訊工與訊號工合起來被喻為火車的「耳目」,每一寸路線的暢通都是通訊工用腳步量出來的。」

「當時火車一般編組為20輛一列,一列滿載可達3千多將近4千人,但速度慢。」張文其老人回憶,到了春運期間,雖然車站不上下乘客,但透過車窗,依舊能看到人們大包小包拿著包裹,一派熱鬧景象。

Δ張文其生活照。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紅皮車、藍皮車逐漸接過春運接力棒,綠皮車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

從1997年至2007年,中國鐵路前後經歷了六次大提速。2007年4月18日零時實施的第六次大提速,是在京哈、京滬等既有幹線實施的時速200公裏的提速,部份有條件區段列車執行速度可達250公裏,時速200公裏提速路線延展裏程一次達到6003公裏,標誌中國鐵路傳統鐵路提速躋身世界先進鐵路行列。一次又一次鐵路大提速,讓春運回家路越來越近。

高鐵的出現,則讓遊子們歸家的速度又加快了。

高鐵時代

通宵班車,靜音車廂,手機訂餐

從2008年中國第一輛高鐵京津城際高鐵正式開通營運至今,16年時間,高鐵在中國已經像過去的綠皮火車一樣,成為極其普通的存在。據新華社報道,截至2023年底,鐵路營業裏程達15.9萬公裏,其中高鐵4.5萬公裏。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連線城市與鄉村,一次又一次鐵路大提速,讓春運回家路越來越近。

靜音車廂、通宵班車、手機訂餐......高鐵正在為旅客提供越來越人性和便捷的服務方式。

2月19日上午11點,長沙南站候車室內,客運員張靖站在閘機口,為進站檢票的旅客進行服務。雖然臨近春節尾聲,但出行旅客依然不少,不少檢票口仍排著隊。

張靖所在的客運員崗位,負責進站口查驗車票,閘機口驗證車票,月台辦理列車交接,出站口查驗車票。作為春運環節中的一線崗位,直面大量往返旅客,讓他的春節更為忙碌。

Δ2月19日,長沙火車南站,張靖正在閘機口為旅客提供服務。

作為春運環節中的一線工作者,張靖對春運的感受更為深刻:「回家看看,真的不止一句歌詞而已。不管過程多累多難,回家就是春運最大的意義。」張靖回憶起大學在株洲段的一次實習經歷。當時是大年初一,仍有不少旅客乘坐返鄉的班車,人最多的時候,在列車的空廁所都站了好幾個人,「但我能理解他們,當時過年外面的店幾乎都關門了,想吃個粉都吃不到。」那一刻的畫面,深深記在張靖的腦海裏,護送每位旅客快速、安全到達目的地,也成為了他的職業使命。

「今年是我工作七年以來,第一次和家人一起聚齊的除夕。」張靖告訴記者,這些年高鐵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改變,從最初的和諧號,到現在的復興號,「最新的復興號,滿載定員1195人」,為了增加運送旅客的效率,近些年,高鐵還增開了通宵列車的班次,但也意味著,鐵路人的工作會比平時更加忙碌。今年和家人過完除夕,初一張靖就匆匆趕來上班了。

以前,一提起「春運」,人們下意識想到的就是從外歸家,如今,「春運」二字的內涵不再只是單向度的「返家」,也有了「反向」「多向」流動的含義。對此,張靖感受很深,除返鄉流之外,還有假期旅行流。「年前集中在返鄉客流,而從初二開始,來自江浙、上海、杭州的客流都過來長沙了,多部份都是旅遊。」

出行

從線下排隊到加速包搶票

一張火車票,就是自己和家的距離。「一票難求」,是遊子春運記憶中普遍的苦惱。

春運70年,人們的出行方式、乘坐列車不斷推新,買票形式也不斷推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線上購票和高鐵出行。進入高鐵時代後,打工人們花在春運上的時間被大大縮短,例如同樣是搶票,方式和工具已和從前大不相同。

「以前是春運一開始,就加入了搶票大軍。」回憶起春運買票的經歷,懷化的林女士感觸頗深,大學她曾在重慶讀書,當時的買票方式就是線下排隊,先到先得。林女士還記得,當時的購票大廳上,還有電子顯示器捲動顯示余票資訊。人們有序在視窗前排隊購票。進站的時候,還是人工打孔,檢票員用小鉗子,在票的一側剪一個小口。

而如今,高鐵購票早已前進演化為線上購票,檢票也只要刷身份證。方式更加便捷,但林女士感慨,搶票難度依然「燒腦」。

今年春運一開始,林女士就和老公達成共識,今年春節從長沙回懷化老家就坐高鐵。為了能準時買到回家的票,夫妻兩很早就開始了線上搶票,為此還買了搶票加速包。

林女士告訴記者,加速包就是一些第三方購票軟體提供的收費服務,不同價格對應不同等級和次數,她選擇的30多元一個人的加速包,「不過,一系列操作下來,感覺加速包就是一個心理安慰」。回程林女士和丈夫使用了加速包,最終也只買更長的一段,從長沙南到張家界西,比原本應該到達的站點多了三站。

林女士原本打算到站後不下車再補一站車票到湘潭北。但又想到自己住河西,可以從湘潭北下車,再經長株潭西環線坐地鐵回家。最終她選擇了古丈到湘潭北的車次,順利返回長沙。

「雖然有點波折,但還是比較順利。」林女士告訴記者,哥哥返程選擇了開車回長沙,但花了十多個小時,一上高速就給堵住了,導航軟體上顯示路線都堵成了「豬肝色」,相比哥哥的經歷,林女士慶幸自己最終選擇了高鐵出行,除了購票有點燒腦,但通行效率卻大不一樣。「下次返鄉,高鐵仍然是我的第一選擇。」

不同的年代,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特有的春運記憶,勾連出時間的銘印,記錄著人們回家的腳步。回翻春運敘事,中國的「節奏」在加快,亦或許,她本來就一直在加速。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

(來源:瀟湘晨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