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5-1/638d5c7c6e87ba5b8537c84e9fed706b.webp)
自從巴勒史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之後,以色列就進入了戰爭狀態,但與以往的中東戰爭不同的是,此次以色列似乎陷入了長期戰爭,中東地區的國際秩序可能進入過去幾十年沒有過的重塑階段。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持續一年多的戰爭中表現強硬,即便國際刑事法院以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為名對內塔尼亞胡等人發出了逮捕令,內塔尼亞胡並不為所動,依然在推進以色列的戰爭目標。這場沖突和戰爭越來越帶有內塔尼亞胡的個人色彩。
第一,哈馬斯在2023年10月對以色列發動空前的襲擊,令內塔尼亞胡政府和以色列的戰略聲譽受損,如果不能作出有效反應,內塔尼亞胡個人的政治前途未蔔,以色列在中東建立的戰略威懾聲譽也將受到沖擊。在沖突初期,內塔尼亞胡確立的加薩走廊軍事行動目標在於:徹底消滅哈馬斯、確保被扣押在加薩走廊的以方人員獲釋、確保加薩走廊不再對以色列構成安全威脅。從這三個目標來看,必須透過軍事勝利才能實作。時至今日,以色列並沒有實作這樣的目標,當然,一年多的戰爭大大消耗了哈馬斯,哈馬斯高層也遭受重創。
第二,內塔尼亞胡基本保持著戰爭的節奏,沒有陷入兩線作戰。在沖突的前半段,以軍的主要目標是加薩走廊,甚至在約旦河西岸都保持了相對平靜。黎巴嫩真主黨和葉門胡塞武裝對哈馬斯雖有策應,但直到2024年8月底,以軍才對黎巴嫩真主黨高層進行了多輪次精準攻擊,重創黎巴嫩真主黨高層。2024年11月26日,以色列與真主黨達成停火協定。12月,敘利亞局勢突變之後,以軍進入戈倫高地,並對敘利亞的防禦設施進行了上百次空襲。
第三,內塔尼亞胡在戰爭中展示了新型作戰模式。哈馬斯、真主黨、伊朗等軍政高層都受到以軍的精準打擊,甚至有領導人在伊朗參加總統就職典禮期間被「斬首」。以色列的作戰模式顯示了以軍在情報、精準打擊等方面的優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戰役行程。過去的戰爭總會朝著總體戰的趨勢演變,即前線和後方的界線不斷模糊,而以色列的作戰則呈現了前線與後方、軍政高層和平民的區別,重點對敵人的軍事首腦進行精準打擊,從而造成心理沖擊。
第四,內塔尼亞胡的戰爭並不局限於作戰物件,而是更大範圍的代理人戰爭。中東地區從2011年以來便陷入秩序混亂之中,隨著秩序的演進,大國介入其中,俄羅斯在2015年強勢介入敘利亞。隨著2022年俄烏沖突的外溢,從黑海到地中海形成了巨大的賽局場,內塔尼亞胡成為美國和歐洲的戰略支點,而以色列的作戰物件則主要是伊朗及其支持的反以和反美武裝力量。內塔尼亞胡的戰爭背後是美國、伊朗、俄羅斯、土耳其等各方力量的賽局,雖然拜登政府對內塔尼亞胡有諸多不滿,但是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力度並沒有受到制約,川普勝選之後,內塔尼亞胡作為美國代理人的角色更加明顯。
第五,內塔尼亞胡的戰爭在戰場上取得了諸多戰果,尤其是黎巴嫩和真主黨的變化,讓以色列有可能將矛頭對準伊朗。美國和以色列似乎看到了透過戰爭重塑中東秩序的可能。1979年霍梅尼革命之後,美國的中東戰略重心就是制衡伊朗,但在伊拉克戰爭之後,這一戰略平衡受到沖擊,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擴大。借著當前的軍事沖突,美國和以色列不斷打擊伊朗支持的各種武裝力量,所謂的「抵抗之弧」似乎正在趨於瓦解。
戰爭最終還是受到政治的約束,這也是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不斷強調的一個觀點。內塔尼亞胡戰爭的終極目標還是讓以色列能夠與中東的鄰居共處,偏離這一目標的戰爭,即便取得勝利也會引起戰爭的另外一個面相,那就是不斷升級的復仇情緒。和解而非復仇,才是重塑秩序的關鍵所在。
作者丨孫興傑,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排版丨陳吉歡
編輯丨賴晨璐
審校丨張思南
監制丨朱龍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