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城市觀察丨解鎖青年返德的「留」量密碼

2024-07-17社會
大眾網評論員 郭超
滾燙的七月,承載著一場盛大的離別,又一個畢業季已然到來,又一片廣闊的星辰大海要去奔赴。如今,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青年人選擇回到德州這座總面積10356平方公裏的「小城」。青年返德的「留」量密碼是什麽?
另辟「新」徑,在家鄉開發中實作自我價值
在德州,一大批傑出的創業青年、青年企業家、高層次人才、海外留學生等回到德州,紮根德州,挑大梁擔重任,已成為科創的「主角」。他們不再局限於傳統產業,註重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優勢,實作自我突破的同時,為德州的向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蓄勢動能。
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將超過1500萬人,回德州做「新農人」已然成為很多返鄉青年的新選擇,他們拓展新誌向、探索新事業,助力新農業打造、開發農產品電商、經營鄉村集體產業……以新思維、新視野、新作為,為鄉村振興註入新活力。
如今的返鄉青年,把一二線城市的生活記憶帶回到德州,讓眾多的新業態在德州多點花開。網紅店鋪、短視訊博主、藝術機構、家庭式農場……新的創業理念、新的經營模式、新的消費形式,讓之前去「大城市」才能體驗到的,如今在德州也能體驗,依托著德州良好的營商環境,「留德」讓青年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同時也刺激了德州新的消費活力。
回家紮根,在安穩中找到工作生活的平衡點
「我是透過德州的人才引進回來的,回家的感覺真的太幸福了,父母就在身邊,上班15分鐘,周末帶著家人到體育公園、減河濕地公園玩一玩,這種節奏是我想要的。」93年的小陳,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工作,後來透過德州「人才引進」計劃進入到某事業單位。
「我們的車輪餅銷量還不錯,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兩千多個,我們也逐漸適應了這種生活方式,不耽誤接送孩子上下學,收入也會比上班好一點。」自身各項條件不差的張氏夫婦,本可以獲取更好的就業環境,為了能夠更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時間,不缺席孩子的成長,在去年從濟南回到德州開始了「擺攤生涯」,當上了「小掙青年」。
「我大學畢業就回德州當老師了,跟孩子們在一起‘痛並快樂著’,但生活簡簡單單,日子過得愜意且舒適。」在德州城區某小學已經當了兩年老師的小王說。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出門見綠的「口袋公園」、貫穿城區的「城市綠道」、隨處可見的「城市書屋」……在德州,青年實作了「低成本就業、高品質生活」的幸福生態圈,讓「成就夢想、收獲美好」不再是空想。
候鳥雙棲,在流動中實作城鄉新的連線
還有很多青年,找到了城鄉切換的平衡點,像「候鳥」一樣,他們或是已經在北京、天津、濟南等一二線城市安家,但將自己打拼的事業放回到德州,將家鄉作為創業樂土、夢想之地,他們在一二線城市汲取著多元的文化、創新的靈感,又將這些帶回德州,在夢想的田野上開墾著美好和可期的未來。
還有些青年則反之,他們的家在德州,但自己在周邊城市如濟南、天津、北京等一二線城市工作,但憑借德州優越的地理位置,他們在空間切換中找到了身心的平衡、家庭的平衡,打通了城鄉新的連線點。同時,依托著德州日趨完善的教育、醫療、養老、衛生等保障水平,他們將家放在德州,很安心。
不止是他們,近年來德州也在加快「連線」的步伐,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融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著力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今年6月份的一場音樂節,讓很多青年對德州「刮目相看」,同樣也增強了很多青年把事業留在德州,把家庭留在德州的信心和勇氣。
當然,德州留住青年的「改變」不會停下。2024年,德州將實施「青紅計劃」「青馬工程」;做實做強「青衿興德」「鄉村好青年」等青年人才工作品牌;以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為統攬,協調出台更多普惠性惠青政策,著力推進「青年優居計劃」。提高德州對青年人的吸重力、影響力,增強青年人在德州的獲得感、幸福感。未來,相信德州會以更優的扶持政策、更美的人居環境、更高的發展平台,留住更多的有誌青年。
到底應該用什麽去吸引青年留下來?比起詩與遠方,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那個理由可能更為務實——「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德州,何嘗不是這樣一座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