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如何科學規劃養老?這事得問趙本山,他早就把答案告訴我們了

2024-07-09社會

昨天又看了一遍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其實多年來看過很多遍,再次重溫這個作品,仍然像第一次看那樣會被笑到,依舊覺得回味無窮。

所以說經典的東西,不會隨時間而褪色,反而更能凸顯它的珍貴。

小品的台詞設計的很好,朗朗上口的同時又作了嬉皮的調侃。比如:眼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吼~~~眼一閉不睜,一輩子過去了,吼~~~

當然,小品中還有兩句台詞,更是充滿智慧,甚至還隱藏著「我們該如何規劃養老」這個問題的答案。

把人生比作一場旅途的話,在旅途中,我們多數時間都一直在向前走。忙於求學、忙於愛情、忙於事業、忙於子女、忙於家庭...一直步履不停。

而進入養老期,就意味著邁入了旅途最後一個階段,開始慢下來了。無法像以前那樣再透過勞動去創作價值,辛苦奔走多年,終於到時候停下來歇歇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在養老期什麽都不用做,停下來歇著。畢竟,養老是有成本的。生活的品質,都是需要金錢來作為支撐的。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60多歲還在打工的大有人在;30多歲就宣布提前退休的也不在少數。停下歇著還是繼續奔走,主要取決於你的經濟能力。

借用本山大叔的台詞:不就是錢嗎?

小沈陽在小品裏提到:人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畢姥爺聽了覺得他說得有道理,連番稱贊:精辟。

而人精本山大叔,則是不屑的道出人間真實:什麽精辟,我看他就是屁精。人最最痛苦的事是什麽,知道嗎?是人活著,錢沒了。

這兩種迥然不同的觀點,折射出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金錢觀。小沈陽代表的是信奉「現金為王」的群體。覺得錢攥在手裏才覺得安全,遇到風險才會出現「人死了,錢沒花了」的遺憾。

而本山大叔則代表更智慧的群體,因為他看破了「現金流」有多重要。人的生命可能會很長,而錢沒了,才是最大的悲哀。

做養老規劃時,我見很多客戶都特別關註:我往保險公司存一筆錢,到多少年後,我能一次性拿出來多少,大概收益有多少...這其實就陷入了一個誤區。

養老是剛需,因為每個人都會老。養老金是將來確定要用到的錢,因為退休後沒了工作收入,但仍會花錢。所以養老並不是投資,收益不是最終目標。

養老不是存一筆錢到保險公司,幾十年後一次取出的沾沾自喜。它是把年輕時的部份收入存起來,退休後有源源不斷現金流的從容心安。

養老金規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專款專用,活多久領多久。養老金要作為專項資金來進行儲備,這筆錢就專款專用,只用於養老,而且是以現金流的形式,活多久領多久,與生命等長。養老金盡量不要以現金的方式進行儲存。

因為現金的形態是不穩定的。發生疾病了,它就叫醫療金。兒子娶媳婦,它可能就變成了購房款;熟人安利一個賺錢計畫,它可能就變成了投資。現金無法做到專款專用。

2、穩妥可靠,保證資金安全。總有人說保險的收益不高,但我的親們,保險本身就不是幫你暴富的工具啊,它是給你保障,給你財富保值增值的。

收益高的產品風險就大,你總不能拿炒股的錢養老吧,你總不能拿投資的錢做養老儲備吧。因為你不能確定這筆錢,幾十年後還能拿得出來。

3、保值增值,確定預期收益。同樣一筆錢放在保險公司,分成20年領完和30年領完,數額是完全不同的。整體算下來,30年領取的就多。

其實很好理解,錢放在保險公司的時間越長,收益就越高。保險收益沒有那麽誇張,但勝在確定,畢竟是寫進合約的,隨時間增長保值增值。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規劃養老一定要用保險工具。因為從這三個角度出發,你找不到比保險更適合的金融工具,也就只剩下保險可選了。

一個人這輩子活得怎樣,不看他年輕時有多意氣風發,而是看他晚年時過得如何。當英雄遲暮、美人白頭,他依然可以享受歲月寧靜,衣食無憂、健康富足,才算是活通透了、活明白了。

所以青年,你現在就得規劃,咱老了才能支楞起來啊!

今日話題

本山大叔還說過什麽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