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銳評|炒作者就不能放過韋東奕嗎?

2024-07-09社會

近日,「韋東奕為洞庭湖水災捐款1600萬元」「月球采樣軌跡是由韋東奕計算的」等相關訊息傳出,收獲大量點贊與評論。對此,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表示未聽說;而嶽陽、華容縣的慈善部門也證實,未查到有1600萬元的單筆捐款。看來,這又是一起徹頭徹尾的「造謠碰瓷」。

人紅是非多。隨著一段采訪視訊走紅,韋東奕意外進入公眾視野。「頭發蓬亂,略帶靦腆,懷抱大瓶礦泉水,手拎一袋饅頭」的形象,與其「15歲拿下IMO國際數學競賽金獎,18歲保送北大,8年讀完北大數院本碩博,後任職北大數院助理教授」的天賦實力形成鮮明對比,也讓「韋神」有了如掃地僧一般的傳奇色彩。也是自那時起,便總有人對他的外貌形象、生活習慣,甚至感情狀態品頭論足。從「生活過得相當悲慘」到「教學品質不高」,從「哈佛大學破格邀他入學」到「一晚解決6名博士4個月未解決難題」……每隔一段時間,輿論場上總會出現他的訊息,真真假假紛紛擾擾間,「韋神」儼然成了一些人的流量富礦。

細看關於韋東奕的種種訊息,無非就兩類,一種是「窺探」式的,另一種則是「造神」式的。對於這樣一位數學巫師,公眾贊賞有加,產生好奇,這可以理解,某種程度上也表達著社會對知識與人才的敬重。可過度跑偏的關註、捕風捉影的造謠,顯然不屬此類。某些行銷號想方設法編造訊息,為的只是自己那仨瓜倆棗的流量,但公眾註意力被虛耗收割,韋東奕本人形象受損,北大數院還總得時不時回應一番。這般聒噪,無論對於輿論場,還是對於學術圈,都是嚴重的打擾和傷害,都與公眾對學術人才的欣賞尊重背道而馳。

「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面對洶湧流量與神化光環,韋東奕曾表示不希望外界過多關註。確實,做學問、搞研究,皆需要心無旁騖、潛心專註。韋東奕身上,最打動人的除了超人的實力,就是那份純粹的熱愛。這些年來,流量巨大的反噬能量我們有目共睹,過度的關註與花式的造謠,對韋東奕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既然這位青年學者不經意間「闖入」我們的視野,讓社會看到了簡單純粹的美好,既然他最自在的生活方式是馳騁探索數學世界,那我們理當用不關註去保護好他對學術的「癡」,對名利的「鈍」。不讓「韋東奕」們面臨被流量打擾傷害的困境,才是整個社會對學術、對人才的善意。

同樣值得重視的是,韋東奕總被一些自媒體翻來覆去捏造故事,是否說明造謠傳謠者沒能及時得到懲罰,於是有的人更加猖狂?平台既有守土之責,加強監管,盡可能堵住「造謠碰瓷」式內容的傳播渠道,更多人才能享有一方清凈安然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