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從香港去阿德雷德采訪中國隊與澳洲隊的世界杯預選賽,采訪之余去當地的南澳美術館觀看了一個日本藝術展,知道了兩位透過日本藝術品介紹中國文化的人:羅素·凱爾迪和沈越秀。
藝術展的主題為「霧山明月」,展品以書畫為主,也有書籍、絲綢、牙雕和瓷器,大都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作品。那個時代的日本藝術,仍然帶著深深的中國烙印,不用說是西方人,哪怕是中國人,如果不仔細觀看,也很難分辨出哪些作品是來自中國還是日本。
南澳美術館展示的一副日本畫作的落款,有「仿清人筆意」的字樣。均為王子江攝
隨機問了幾個參觀的澳洲人,大家的普遍反應是:「中國還是日本?不知道。」
兩位美術館的工作人員也連連搖頭,其中一位說:「我感覺日本人寫字的順序是從上到下,中國人是從左到右。」
不過,工作人員非常熱情地告訴我,他們可以幫忙聯系一下策展人羅素·凱爾迪,他是研究東方藝術的專家。只是用對講機聯系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凱爾迪,最後無奈地搖頭:「他今天可能不在館裏。」
凱爾迪為「霧山明月」寫了一段介紹,裏面多次提到中國文化對於日本藝術的影響,一句核心的話是:「從宋朝時期發展起來的文人文化傳播到了整個東亞地區,這種文化的核心是詩歌、書法和繪畫,在日本被稱為‘三絕’。」
展品的英文說明簡單易懂,大部份的說明中,也同樣提到日本傳統上受到的中國影響。一件制作於1910年的絲質禮服上的刺繡非常精美,說明中透露,這件奢華的長袍是一位日本演員穿過的,上面的刺繡圖案展示了一個古老的中國主題「漁村夕照」,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東亞藝術家和詩人們喜歡描寫的題材,它背後有一個更宏大的主題——瀟湘八景。
南澳美術館展示的書法屏風,為日本幕府末期著名書法家市河米庵(1779—1858)的作品。
展廳裏規格最大,也最引人矚目的,是一件有12扇之多的書法屏風,它出自日本幕府末期著名書法家市河米庵之手,米庵的父親是以儒學和漢詩而聲名遠播的市河寬齋,他本人因為喜歡米芾而改名米庵。屏風有6個主題:松風、梅月、竹雨、茶煙、琴韻、書聲。每個主題後是兩句七言詩,除了蘇東坡和楊萬裏等知名詩人的作品外,還有耶律鑄和謝應芳等並不為普通中國人熟悉的元代文人的詩句,可見書法家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之深。
美術館內為屏風內容制作的中英文解說詞。
美術館對詩句內容進行了轉譯,不少參觀者在屏風前合影,盡管從交談中得知,他們並不懂漢字。
采訪的行程緊張,回到香港後,「霧山明月」展一直如霧如月般縈繞在心頭。於是在網上搜尋南澳美術館裏關於東方藝術的內容,果然,美術館兩個講座的錄音吸引了我,一個主題是「中國文人畫對日本江戶時代藝術家的影響」,另外一個是「漢字的力量」,兩個講座的主講人都是沈越秀。講座都是以英文進行的,沈越秀也是後來我透過搜尋聯系到她本人才知道的中文名字。
我仔細聽了兩個講座的內容,知道有人在海外默默地做著介紹中國文化的事情,內心多了一種莫名的感動。沈越秀在講座中,以市河米庵的書法屏風為例,談了詩書畫的魅力,她還仔細講解了每句詩歌的含義,講座最後,一位觀眾說:「請你能否用中文把所有的詩歌讀一下?」
沈越秀於是用普通話朗誦了這些詩句:圖書跌宕樂年老,燈火青螢誦夜深;乍覺夜傾千丈雨,不知風度滿山松;星飛白石童放火,煙出青林鶴上天……隔著電腦,仿佛能看到觀眾不解但又投入的神情。
凱爾迪也參加了講座,並對觀眾談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他說,中文曾是日本和東亞很多國家通用的語言,市河米庵書寫這幅作品時,已經年過古稀,人們可能不認識這些漢字,但你能夠透過幹枯的筆墨、厚重的筆畫感受到其中的能量。他還說:「書法與油畫不同,它是免洗的機會,一旦寫錯,就無法更改,因此只有掌握了書寫技巧的大師才能寫好。」
聽完講座,我內心更是難以平靜,我決定聯系兩個人,向他們了解一些關於海外中國文化的問題。這個時代找到一個人並不難,我很快就透過社交媒體找到了沈越秀,她與凱爾迪商量後,表示非常願意接受采訪。我把問題透過信件發給他們,幾天後,我收到了詳細的答復,這些答復同樣令人感動。
凱爾迪說,中國藝術和文化的影響力是全球公認的,當然中國也接受了來自其他地區文化的影響。盡管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但儒家思想仍然深深植根於當代日本文化中。其實許多西方藝術家,也受到了傳統水墨畫以及其中的東方哲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和日本的藝術家積極追求筆墨之路,同時以新的方式打造繪畫模式。但無論如何,書法藝術將保持永恒的生命力。」
中國藝術品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裏,不可否認很多都背負著民族屈辱的經歷,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他們也發揮著弘揚中國文化的作用,更讓旅居海外的華人有機會近距離追尋文化之根。像南澳藝術館能夠深入挖掘中國文化,更是難能可貴。
凱爾迪出生在美國,後來曾在日本學習,娶了一位日本妻子。沈越秀來自福建,在澳洲學習後留在了阿德雷德。我現在仍然會想起「霧山明月」的展覽,於是更感激兩位從未謀面的朋友。(王子江)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