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晉江市(安海)第六屆元宵文化節開幕。文化節內容豐富,帶來了電子攻炮城互動體驗、花燈DIY、花燈藝術展、燈謎會、文創市集、攻炮城等精彩民俗和文化體驗活動,吸引數萬遊客齊聚安平橋景區和三裏街,共度元宵佳節。
當天上午的開幕式上舉行了文藝演出,閩南童謠情景劇【囝仔鬥陣攻炮城】、古箏伴舞【燈火裏的中國】、花燈旗袍【紫禁花圓】、歌曲演唱【花好月圓】【我們同唱一首歌】、舞蹈【龍年大拜年】等節目輪番上演,為群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也為元宵文化節揭開了熱鬧喜慶的序幕。
新時代背景下,安海鎮不斷探索創新,結合群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賦予傳統元宵佳節以新的內涵和形式。本次活動以「多彩世遺鬧元宵」為主題,以花燈展、猜燈謎、攻炮城等活動為主線,引領大家深入感受世遺文化魅力、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愛遺、護遺、講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讓元宵節在移風易俗的節日氛圍中體現出當代社會的人文關懷,在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中彰顯現代文明的社會新風。
安海鎮黨委書記陳進福表示,近年來,安海鎮堅持「深耕人文,涵養發展」的理念,統籌推進文化與產業、城建、生態、民生互動融合、協調發展,文體旅融合火熱升溫,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基本成型,城鎮「煙火氣」更濃更旺。今後,安海鎮將繼續做強做大「三大節慶」品牌,做優做好文化創意,做活做旺文化產業,以文體旅融合發展為重要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精品旅遊路線,讓更多人認識安海、了解安海、愛上安海。
張燈結彩鬧元宵 700盞花燈點亮古鎮
說到元宵節,必不可少的便是賞花燈。
今年春節前,安海鎮就啟動了花燈藝術大賽的征集工作,面向海內外鄉賢、企業、社團、學校、單位、個人等征集花燈作品。主辦方要求,花燈作品要結合生肖龍的元素,並以「安平古鎮·海絲名城」為主題進行創作。
「此次一共征集到花燈800多盞,以懸掛燈為主,落地花燈有二三十盞。」安海文化創意發展協會會長林榮宗說,經過篩選,最終展出的花燈有700多盞。
記者了解到,20日,主辦方開始啟動花燈懸掛工作,並於23日布置完畢。實際上,從開始掛燈後,三裏街就陸續迎來賞燈遊客。
行走在三裏街,花燈如晝、遊人如織。三裏街中央布置著數十盞大型落地花燈,兩側和上空則是懸掛燈。花燈中,「龍」元素和安海文化元素十分突出,如繞塔盤旋向上的龍燈、用筷子制作的白塔花燈、嗦啰嗹花燈、土筍凍花燈等,讓遊客大飽眼福。
花燈點亮元宵夜
創意十足的花燈背後,是群眾深深的文化自豪感。
「今年的作品品質優於往屆,數量更是翻了好幾倍,真正做到了把各方資源力量調動起來,是非常好的趨勢。這也是花燈這個非遺計畫在安海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體現。」作為本次征集大賽的評委之一,福建省民協花燈專委會主任黃麗鳳是「李堯寶刻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多年來致力於傳承和推廣花燈的手工技藝。黃麗鳳說,非遺作品的價值在於堅持手工制作,而安海的竹編花燈正體現了這一點,令她印象深刻。同時,她認為,透過傳統節日這一載體,可以有效地推動非遺文化、傳統工藝的傳承,例如透過安海「三大節慶」活動,讓花燈這一非遺計畫在安海鎮得以生根發芽、繁榮昌盛。
林榮宗告訴記者,此次花燈從征集到展出,雖然時間較短,但是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當天,700多盞花燈點亮元宵夜,三裏街、安平橋景區人頭攢動,大家同賞花燈,共度佳節。
市民體驗花燈制作
白塔腳下攻炮城 「攻」出新年好運氣
本屆元宵文化節,「攻炮城」活動時隔四年再次來襲,吸引了不少群眾前來參加。當天18時許,白塔廣場圍滿觀眾,大家都期待攻城炮手能夠「攻」出好運氣,「攻」出好彩頭。
19時,一場【龍騰盛世】舞龍表演開啟攻炮城活動序幕。攻城炮手輪番上場,他們佩戴好頭盔、手套,將鞭炮點燃,對準炮城拋擲。
作為第一輪上場的選手,顏呈智信心滿滿。他是土生土長的安海人,小時候過元宵節,最喜歡的就是看大人攻炮城。長大後,只要有攻炮城活動,顏呈智都要參加。
劈啪作響的鞭炮在空中劃出弧線,奈何「城墻堅固」,首輪無人攻下。
「今年的炮城有5.5公尺高,對臂力有很高的要求。」顏呈智說,要盡量讓手中的鞭炮掛在城墻上,才有更大的機會攻下。
直至19時34分,來自永和錫坑村的攻城炮手林金煉將手中的第5串鞭炮拋擲而出,炮城終於被點燃。圍觀群眾響起熱烈的歡呼聲,林金煉也成為當晚第一個攻城成功並獲得888元現金獎勵的人。
「我在網上看到活動,就想來嘗試一下。沒想到會是第一個成功的,很開心,希望今年一直有好運氣。」林金煉興奮地說,他第一時間和家人朋友分享了這份喜悅。
「以往每年我都能成功攻下炮城,我要再戰!」看著有人攻下炮城,顏呈智再次報名挑戰。找好角度、時機,這一輪,顏呈智成功點燃炮城。
遊客體驗安海傳統民俗活動「攻炮城」
值得一提的是,攻炮城這項安海傳統民俗活動,不僅咱厝人喜歡,還有外國友人報名參加。來自美國的Mike、Russell和來自喀麥隆的Vandy,一上場便用中文和活動主持人互動起來。Vandy說,他很喜歡中國的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之前也參加過安海攻炮城活動並成功了。
最後,3名外國友人雖然沒能成功攻下炮城,但圍觀群眾也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元宵文化節不僅有傳統的攻炮城,還有電子攻炮城互動體驗,解鎖了民俗活動最「潮」玩法,既讓群眾體驗了傳統民俗,又近距離了解了安海民俗文化。
此外,當天,在安平橋景區,眾多遊客一同樂猜燈謎、逛文創市集。其中,燈謎內容豐富,涵蓋了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安海鄉土文化、廉政建設,以及百科知識等多個領域。猜燈謎的形式,不僅讓遊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安海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讓他們在參與中獲得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滿足。而文創市集更是熱鬧非凡,匯聚了40個攤位,不僅有各式各樣的美味小吃,還有充滿創意的文創手作。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和特色小吃不僅展示了安海和晉江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也為當地的文創產業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傳承百年民俗 遊燈分燭慶元宵
除了晉江市(安海)第六屆元宵文化節的系列活動,安海鎮各村(社群)也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造濃節日氛圍。
「正月時節鬧蔥蔥,新郎新娘水當當,恩愛倆人心相同,甜蜜笑容似花樅。」元宵節當晚,記者走進庵前村,感受一年一度提燈遊村分燭民俗活動。現場,參加分燭的小朋友念著祝福婚姻美滿的閩南四句,穿梭於村裏街巷,到處洋溢著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
該村前一年結婚的新人,會在元宵節晚上準備好紅色蠟燭、糖果等,贈給提燈來到家裏賀喜的孩子。據了解,庵前村今年參加活動的共有十對新婚夫婦。
元宵夜,庵前村舉行提燈遊村分燭民俗活動
「這個習俗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就有了,現在也輪到自己為小朋友分發糖果了,感覺很有意義和儀式感。」不久前剛剛喜結連理的新婚夫婦沈子怡、黃安琪對孩子們送來的祝福感慨不已。
提燈的小朋友一路遊村賀喜,收獲了很多零食。「這是我參加提燈遊村的第四年,我覺得很開心,因為能收到好多糖果餅乾蠟燭,還能收獲許多家長的贊美。」今年12歲的尤梓穎笑道。
「燈」與「登」諧音,有登科之意;閩南方言中,「燈」與「丁」發音相近,寓意「添丁」。一路上也有很多村民舉著手機記錄下這一熱鬧的瞬間。村民們說,提燈遊村分燭是一種傳承,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了解,「遊燈分燭」是安海鎮庵前村傳承了200多年的傳統習俗,現已列入晉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元宵是春節的最後一天,遊村提燈分燭這個傳統習俗讓全村在元宵節這天熱鬧非凡,讓整個春節有一個喜慶的收尾,同時也寓意著將為大家帶來好運順利地開年。」安海鎮庵前村老人會常務會長尤祖永說。
當天,除了遊燈分燭慶元宵活動外,庵前村還邀請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刣獅隊、南音隊,為村民送上元宵節的文化大餐。
後勤保障護安全 誌願服務暖人心
元宵佳節人團圓,月圓燈亮人如潮。您賞美景,我來守護。
在安海鎮通往安平橋景區的各個路口,以及實行交通管制的興安路安平橋景區路段,都有安海交警中隊的交警在指揮、引導車輛;在元宵節當晚的安平橋景區和三裏街,隨處可見安海派出所、安平派出所的民警、輔警,還有身著紅馬甲和黃馬甲的誌願者。他們在現場維持秩序,引導遊客、幫助遊客,用默默守護為百姓點亮元宵「平安燈」。
「愛安海」誌願者服務隊負責人蔡小蘭告訴記者,征集元宵文化節誌願者時,大家積極響應,100多個名額很快就報滿了。
「三裏街布置花燈時,誌願者就到場幫忙登記花燈牌號、配合花燈評選登記等工作。農歷正月十三開始,因為遊客增多,誌願者就正式到三裏街上崗了。」蔡小蘭說,元宵文化節當天,100多名誌願者全部到位。其中,安平橋景區內設定了7個大點位,共安排有50多名誌願者;其余誌願者則在三裏街維持秩序、引導遊客、看護花燈。
在誌願服務過程中,許多誌願者還當起臨時講解員,為遊客講解安海的花燈、攻炮城等民俗活動。一天下來,盡管大家嗓子都嘶啞了,卻樂在其中。
蔡小蘭參與誌願服務多年,每一屆的元宵文化節都有她的身影。蔡小蘭說,現在「愛安海」誌願者隊伍有260多人,大家都是因為愛安海的初心聚在一起。當誌願者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看到家鄉的文旅發展越來越好,大家由衷地開心。
記者了解到,此次元宵文化節人流、車流劇增,安海交警中隊提前做好預案,並於20日釋出元宵節當日實施的臨時交通管制說明,引導市民遊客盡量選擇步行、公交車、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當天,安海交警中隊共出動警力115人,在各個路口引導車輛通行,直至22:30解除交通管制。
此外,元宵節當天,安海鎮黨政領導,安海派出所、安平派出所領導帶隊現場指揮執勤。為了確保活動安全順利進行,安海派出所、安平派出所全員上崗,加上晉江市公安局支援的警力,以及安海鎮各村(社群)的巡邏隊員、義務救援隊等平安誌願者,共有近300人執行安保工作。其間,派出所民警和誌願者還幫助3名與家長走散的小孩找到家人。由於提前做好預案、現場周密部署、嚴格執勤,當晚幾萬人在安平古鎮平安鬧元宵,歡樂度佳節。
(記者 施蓉蓉 陳心心 秦越 通訊員 陳鈞)
來源:晉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