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從南極科考到全球市場:一顆飛奧無人機「心臟」的躍動

2024-12-07社會
「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五月份,現在3000余台的年產能已經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了。」12月5日,山東飛奧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奧航空」)生產車間機聲隆隆,各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董事長兼總經理常書增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已在籌劃二期,順利的話,建成投產後,可實作每月1000—1500台無人機發動機的產能。
訂單爆滿、擴能增產背後,是飛奧航空「絕活」在手的底氣。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無人機發動機和小型航空發動機研發制造的企業,飛奧航空有兩點讓業內眾多企業「望塵莫及」。第一是從設計、研發,到原料加工、零件熱處理,再到整機組裝測試、量產,在飛奧航空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全工藝流程的無人機發動機生產線,可以一站完成。第二,飛奧航空在國際上首創了發動機專業客製業務。經過多年積累,半年時間就可根據客戶要求完成一款新的無人機發動機的研發生產。
「有油動無人機的地方,就有我們飛奧的DLA發動機。」常書增告訴記者,早在2013年,飛奧航空生產的一款發動機就曾隨南極科考隊出征,並順利完成科考任務。「當時科考隊帶了好多發動機,國內國外都有,最終只有我們的發動機可以讓無人機正常飛行,沒有熄火。」常書增說,目前,飛奧航空有近40款產品熱銷國內外,效能上領跑行業前沿。
產品過硬,靠的是前進演化式的不斷創新。 今年,飛奧航空研發投入占銷售總額的20%。前兩年,這個占比甚至高達50%—60%。
「創新是企業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們不要‘大致’‘差不多’,要做就要力爭把發動機效能做到更好、最好。」在常書增看來,一個好的無人機發動機,要達到兩個標準。其一,從海拔10公尺處,在5到8分鐘內飛到6千米高處,轉速達到6千轉,「速度快還不會‘高反’」;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條件,也依然能夠穩定啟動和執行。
為了這一目標,飛奧航空緊盯發動機配件搞研發。常書增的辦公室,設在廠區一樓轉角的位置。房間陳設簡樸,比起辦公室,更像是一個工作間。靠墻的四層鐵架子上,放置的除了極少部份檔,就是各式各樣的發動機及其配件。「這些配件摸起來冷冰冰的,但它們也是有生命力的,在熱加工處理等生產環節,它們的效能是會‘遊動’的、重新排序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像對待孩子一樣摸清它的‘性格’,定位住它。」
十年磨一劍,飛奧發動機為了一個配件也可以花費十年甚至更久。去年,飛奧航空確定了更適合無人機發動機曲軸聯桿的材料。為了尋找這一材料,他們已經用了十幾年。
在不斷試錯中勇往直前,目前飛奧航空已實作了「三百多個配件,90%的可自主研發生產」,擁有120多項發明專利,在專業無人機發動機領域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生產的無人機發動機可適用於從12公斤到300公斤的多種機型無人機。其中360CC四缸發動機是航母遼寧艦無人機的首選發動機。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釋出的數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作為華東地區劃設低空飛行空域最大的城市,日照也加緊了布局低空經濟的步伐,圍繞支線運輸、通用航空、航空產業「三位一體」發展戰略和「1+N」通用航空發展模式,配套出台了21條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航空制造和維修、飛行培訓、航空研學、空中遊覽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
低空經濟火爆,無人機產業可乘風而起。在常書增的未來十年計劃中,前五年要完成無人機發動機計畫二期,後五年專註於消防類、救援類無人機整機研發生產。而這些研發、生產、測試、試飛基地,常書增還打算繼續放在日照。
「七年前,從西安來到日照,沖的是日照溫暖的名字,沖的是大海、空域,沖著日照的老百姓,沖著日照政府部門。」常書增說,八年前到日照考察時,他們首先看中了日照6000平方公裏的海域和適於低空飛行的空域,這為就近進行無人機飛行測試提供了極大便利,其次就是日照人的踏實、誠信。
「初到日照,我專門打了兩次出租車,跟司機聊天,司機們都說‘我們日照不錯,不排外,來吧’。去菜市場買菜,買多少就是多少,商家不會短斤少兩。」為什麽「人」這麽重要?常書增說,高端制造要幾代人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去做,企業要在當地發展,員工的品行就非常重要。
「近八年的時間,我們從最初的四五款產品發展到現在40多款產品,而且品質越來越可靠。這證明我們當初選擇日照沒有錯,所以我們也不打算再往外走。」常書增介紹,著眼未來,他們已在日照投入500余萬元專門建設了兩個風洞用於發動機效能測試,其中2號風洞是目前業內最大的無人機動力測試風洞,兩個風洞預計明年便可投入使用。
「好地方,好空域,好政府,相信我們也會在這裏實作好的發展。」常書增說。
(大眾新聞記者 丁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