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訊息,4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釋出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生態環境部將聯合有關部門持續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加快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推動深化生態綜合補償,完善市場化多元化補償,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綜合評價體系。
會上,有記者提問:【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將於今年6月1日起施行,請問生態環境部近年來在生態環境補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地方有哪些典型案例?未來有何考慮?
裴曉菲表示,生態保護補償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生態環境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推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聯合財政部紮實推進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累計分別安排引導資金80億元和40億元。鼓勵各地早建機制、多建機制,目前,安徽、浙江、江蘇等21個省份建立了20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浙江、四川、山東等20個省份實作了轄區內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陜西、湖南、貴州、內蒙古、黑龍江5個省份針對轄區內重點河流開展了流域生態補償。
二是持續推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配合財政部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810個縣域開展生態環境品質監測與評價,實作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掛鉤。
三是加快推進市場化補償。在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截至2023年底,累計成交額約320億元。建成並平穩執行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目前已完成兩個履約周期,截至2024年3月底,累計成交量約4.5億噸、成交額約256億元。啟動全國溫室瓦斯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制定釋出首批造林碳匯等4項方法學。創新發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打通生態環境治理與城市綠色發展協同推進路徑。
裴曉菲介紹了三個生態保護補償案例:
一是關於新安江流域的案例。安徽、浙江兩省透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等方式建立多元化補償關系。設立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支持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綠色產業發展。
二是關於赤水河流域的案例。2018年,雲、貴、川三省人民政府簽署【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定】。赤水河作為全國第一個跨多省流域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全國探索建立跨多省生態補償機制積累了經驗。
三是關於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案例。庫布其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透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
裴曉菲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全面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條例】,聯合有關部門持續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加快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推動深化生態綜合補償,完善市場化多元化補償,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綜合評價體系,將生態保護補償責任落實情況、工作成效等納入有關督察、考核。同時,也將及時總結經驗做法,定期釋出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