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中俄在生物技術領域繼續保持緊密合作

2024-09-08社會
生物技術是中國發展的戰略領域之一,俄羅斯也優先考慮生物技術領域。在這一領域,中俄多年來保持緊密合作。清華大學中俄戰略合作研究所執行所長王奇在接受衛星通訊社采訪時表示,中俄兩國在生物技術領域都有各自的優勢及其發展戰略,可共同努力發展生物技術合作,推動兩國生物技術產業的進步,同時也為全球生物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不久前,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基里耳·巴巴耶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采訪時表示,未來幾年將成立幾所新的中俄聯合高校。他指出,聯合研究將涉及從社會科學到更具套用性的自然和技術學科的廣泛領域。他補充說,今天中國是醫學、生物技術、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領域的主要研發夥伴。
王奇表示,生物技術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質的領域之一,對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中俄兩國在生物技術領域都有各自的優勢及其發展戰略,可共同努力發展生物技術合作。
她說:「首先,雙方可定期舉行生物技術領域的政策對話,交流各自的發展戰略、法律法規和政策,從國家層面制定生物技術合作規劃及其路線圖,確保雙方的努力協調一致。其次,利用中俄科教合作平台,鼓勵和支持兩國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在農業生物技術、 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等領域實施重點聯合研發計畫。」
王奇指出,雙方還需在人才培養與交流方面加強合作,並指出實作合作的方式:「例如,實施雙邊人才培養計劃,如,設立獎學金、研究生交流計畫等,促進兩國生物技術人才的交流與合作;舉辦生物技術研討會、論壇等專項活動,增進兩國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
中俄在該領域的合作多年來持續加深。今年7月,中俄醫科大學聯盟(ASRMU)理事會在廣州舉行第十次會議,俄羅斯衛生部直屬莫斯科國立謝切諾夫醫科大學校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彼得·格雷博奇科總結了十年來的合作成果,並就進一步發展俄中合作的新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倡議。他建議成立俄中雙邊教育中心,為兩國醫生開設獨特的培訓課程。他表示,「教學合作是ASRMU成員院校合作的最重要領域之一」。
在兩國共同努力發展生物技術合作上,專家認為,中俄還可以在產業化合作、投融資合作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展開互動。
在這方面,中俄兩國也於多年前便開啟了合作之路。俄羅斯具有雄厚的生物醫藥科研基礎和剩余科研開發能力。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擁有大量世界先進的科研裝置和大量以海歸為主的科研開發人員,並且生產總量龐大。早在2018年,兩國就成立了中俄生物醫藥國際技術轉移與創新中心,旨在推動俄羅斯與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技術的互相轉移轉化。
此外,專家稱,在推進生物技術合作的同時,還應註重生物安全、倫理道德等問題,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體系。總的來說,王奇認為,中俄兩國在生物技術領域能夠實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推動兩國生物技術產業的進步,同時也為全球生物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而對於中國日益發展的生物技術,美國將之視為兩用技術,並對與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合作施加了一定限制。
今年3月,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全球生物技術行業協會代表——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簡稱BIO)宣布,將與中國會員
今年5月15日,美國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針對新版【生物安全法】草案召開聽證會,最終以40∶1的懸殊投票結果獲得透過。與此前版本相比,新版【生物安全法】所涉企業在此前的「華大系」(華大基因集團及其子公司華大智造)、藥明康德及子公司基礎上,明確新增了藥明生物。新版法案將美國生物醫藥行業與法案中被點名的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合作期限明確設定在2032年1月1日。美眾議院計劃在下周審議該法案。
專家指出,這將會在創新速度、研發成本、技術標準和規則、技術標準和規則、技術擴散、國際合作與競爭、安全與信任等多個方面影響技術發展。

她說:「在受限制領域,技術發展或出現分化,不同陣營可能會沿著不同的技術路徑發展,這可能導致某些領域因合作交流受限而創新速度減緩。技術兩極化也會導致研發成本上升,因企業可能需要為不同的市場開發不同的產品和技術,而獨立研發可能需要更高的投資,這可能會限制小型企業和初創公司的參與。同時,不同的技術陣營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技術標準和規則,導致全球技術標準碎片化。從長遠考慮,這或將影響技術的相容性和全球市場的效率。技術擴散也會受到限制,某些地區或國家可能會更難以獲取先進技術,進而導致全球技術發展不平衡,加劇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

王奇強調,更重要的是,國際合作或將受到限制,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領域。同時,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競爭可能會加劇。這就會影響國際間的安全與信任,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領域——各國可能會加強對本國技術的保護和對外國技術的審查。
她表示:「因此,技術兩極化將對全球技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既帶來新的創新機遇,也帶來挑戰,如增加研發成本、降低技術互操作性、影響全球技術治理。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需共同努力,透過對話和 合作,尋找平衡技術發展與安全、促進全球技術合作與共享的路徑。」
因此,專家指出,開發中國家應克服技術壁壘和加強技術合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註重教育和人才培養,進行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並透過加強技術合作,促進自身技術能力的提升,從而更好地融入全球技術發展體系。王奇對開發中國家具體應當如何操作給出了相應建議:

「應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支持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教育品質,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透過獎學金、交流計畫等方式,培養和吸引高層次技術人才;在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方面,透過合法途徑引進先進技術,建立技術轉移中心,促進先進技術在本土的套用和發展;還應制定和實施支持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如,智慧財產權保護、稅收優惠等,透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采用和開發新技術;與技術先進國家建立合作關系,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畫,利用國際組織資源和多邊合作機制,獲取技術支持;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提高本國技術標準的國際認可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產品認證體系,減少技術壁壘的影響。」

她還指出,開發中國家可以用過南南合作、區域一體化、加強多邊合作、建立夥伴關系、吸引投融資等方式來加強技術合作。
中俄兩國在生物技術交流方面發展迅速。2023年4月,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區哈爾濱新區舉辦中俄生命科學技術產業轉化園區成立暨中俄生物技術產業合作發展交流會,進一步促進了中俄生物產業發展升級。哈爾濱新區目前有生物經濟方面的企業達到了1348家,初步形成了生物經濟產業鏈的集聚區,下一步黑龍江自貿區將進一步推動中俄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發展與合作,在哈爾濱片區積極打造「國際生命谷」。
然而目前,擴大生物經濟領域國家間合作還存在一系列障礙。王奇指出,首先在政策與法律方面,不同國家在
專家稱,技術差距、資金不足和人才缺乏也會影響該領域國家間開展合作,她說:

「不同國家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存在差異,或導致合作中技術轉移困難,生物經濟領域的研究和開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資金不足可能限制合作計畫的規模和深度,而專業人才的缺乏或影響合作計畫的執行效率和品質。」

此外,還存在著經濟市場、社會文化、倫理和資訊交流等方面對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對生物技術的國際間合作造成負面影響。王奇總結稱,為了克服上述障礙,合作各方需加強政策對話,協調法律法規,促進技術交流,增加資金投入,建立信任機制,並透過多邊合作平台解決分歧和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