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麂島的天氣,說變就變,剛才還是風和日麗,突然就電閃雷鳴,暴雨如註。杜忠良趕忙沖上燈塔的燈籠,仔細檢視裝置。
「一旦進水,會影響它的正常執行。」杜忠良一邊擦拭著蓄電池,一邊對記者說著。他的認真勁頭,讓隨後趕來的燈塔值守誌願者陳曉明豎起大拇指:「之前總覺得,在島上守著燈塔很浪漫,來到這裏,我才看到浪漫背後守塔人的堅守與付出。」作為10年來年齡最大的誌願者,年近六旬的陳曉明直言,她幾乎每天都會被杜忠良對工作的細致、負責所感動。
52歲的杜忠良,是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溫州航標處北麂山燈塔主任。北麂山燈塔位於溫州市東南80公裏的北麂島主峰,塔高137.28公尺,燈光射程25海裏,是目前溫州海域唯一有人值守的國際一級大型燈塔,透過燈塔上的船舶自動辨識系統,可在約50海裏範圍內為船舶提供附近船舶的動態、交通資訊等服務。
(杜忠良向記者介紹北麂山燈塔的歷史。王晨輝 攝)
2015年春天,記者曾上島采訪杜忠良。與9年前相比,現在他的皮膚更黑,步履不再那麽矯健,眼睛也有些花了,不變的,是他工作時專註的眼神。
杜忠良與燈塔的緣分,始於1990年初。當時,北麂山燈塔開工,18歲的杜忠良參與了基礎建設。1990年12月,北麂島上亮起了一盞新的明燈,他如願成為一名守塔人,從此,再也沒有和燈塔分開過。他和燈塔相伴了34年,也讓這盞海角孤燈保持了100%的發光率。
從瑞安碼頭出發,行船至島上需要將近3個小時。34年來,有同事耐不住寂寞離開了,也有一些人申請調往別的崗位。最初的8名燈塔工,只剩下杜忠良。
淩晨四五時、午飯後、晚飯後,每天的這3個時刻,杜忠良都會出現在燈籠裏。他的日常工作看上去簡單,檢查儀器、記錄數據、擦拭裝置。
但這看似簡單的工作,已被杜忠良做到了極致。「你摸一摸這塊,跟其他的不一樣,它是發燙的,應該是短路了。」擦拭著一塊太陽能電池板,杜忠良發覺了異常,馬上進行修理。他的雙手如同醫生,只要一「把脈」,哪塊電池有問題,他馬上就會發現。為燈塔蓄電的57塊太陽能電池板,杜忠良每天都會清潔、檢查一遍。
燈塔的裝置幾經更新,杜忠良也不斷鍛煉業務技術,在太陽能板的安裝過程中,他根據海島的特殊環境和平時積累的經驗,琢磨出分組排列、整體固定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太陽能板的抗風能力,經受住了多個台風的考驗。
為了更好地向外界介紹「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燈塔精神,2014年2月,溫州航標處在全國首開先河,公開招募北麂山燈塔守望誌願者,得到了網友的熱烈響應,被稱為「最浪漫的誌願者」。
從此,北麂山燈塔開啟了與外界交流的大門。當時的誌願者楊夢琪說:「印象最深的,還是杜主任對工作的熱愛。記得他曾對我們說,任何一個工作,只要堅持下去,總能夠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楊夢琪感慨地說,10天的燈塔誌願者經歷,讓她學到的是堅守和奉獻,直到現在,她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時,還會想起杜忠良的話。
在燈塔陳列室,記者看到了好多留言和畫作,10年來,上島的誌願者已有400多位。他們透過寫作、繪畫、音樂等創作,將「詩和遠方」的力量傳遞給了他人。在杜忠良的倡議下,不少誌願者還在島上種下羅漢松,掛上誌願者樹牌。400多名誌願者,就像400多束光,將燈塔上堅守與奉獻的精神傳遞到了四面八方。
來源:浙江日報 潮新聞 記者 王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