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對話」網站1月6日文章,原題:新研究:中國對鮭魚的需求將如何重塑全球海鮮市場 中國對養殖大西洋鮭魚(通常被稱為「鮭魚」——編者註)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進口的大西洋鮭魚同比增長46%,其中冰鮮大西洋鮭魚進口同比增幅達63%。這種顯著增長正在重塑全球海鮮貿易。來自英國、挪威、智利、澳洲等國的出口商都在競相滿足這個快速發展的巨大市場的需求。
去年7月,人們在南昌機場試吃來自挪威的鮭魚。 (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中國努力養殖鮭魚的行動面臨重大挑戰,凸顯需要用虹鱒等替代品來滿足國內食客對此類海鮮美食與日俱增的需求。2018年發生了一個重要轉變,當時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將虹鱒列入「常見鮭魚」之列。虹鱒在外觀和大小上與大西洋鮭魚相似,不僅肉質緊實滑膩,還呈現出相似的橙粉色。無論從營養還是從烹飪和處理的方式來看,這兩種魚都存在相似性。
中國為構建國內鮭魚養殖產業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由於技術和環境限制,相關嘗試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成功。這也為中國國內虹鱒養殖業留下一個可以填補的空白。2022年,中國生產3.7萬噸虹鱒。與國際生產水平相比,該產量相對較小,但考慮到虹鱒在中國是一種新的養殖種類,不同於鯉魚等傳統種類,這依然值得人們註意。
水產養殖技術的進步為中國擴大虹鱒產量提供了可能性。就替代大西洋鮭魚來說,虹鱒養殖是一種更永續的本地采購方式,可以減少與進口相關的碳足跡,同時確保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新鮮的食材選項。中國發展健全的國內虹鱒產業不但可以提高糧食安全,還能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並在農村地區創造經濟機會。
隨著虹鱒在中國海產品領域的地位日益凸顯,消費者偏好、環境問題和經濟機會之間的關系或將反過來塑造全球鮭魚貿易的未來。如果國產魚類在中國市場占據更大份額,歐洲、加拿大和其他出口地區的鮭魚生產商可能將面臨重大挑戰。這將迫使他們重新考慮其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動態。盡管中國要實作建立國產鮭魚產業的目標並非易事,但虹鱒養殖業為中國的高檔海鮮行業提供了一個永續的實用解決方案。(作者戴夫·利特爾、毛山姆·布達托基,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