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中東戰地手記|當內戰重燃的噩夢再次逼近敘利亞

2024-12-06社會
新華社大馬士革12月5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當內戰重燃的噩夢再次逼近敘利亞
新華社記者冀澤
連日來,敘利亞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和極端組織在敘西北部等地區交火。11月30日,敘軍方稱反對派武裝已進入敘北部最大城市阿勒頗,雙方當晚在敘中部哈馬省交火,沖突範圍迅速擴大。幾天之內,敘利亞緊張局勢迅速升溫,令世界關註。
這是2024年1月26日拍攝的敘利亞阿勒頗市區(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
在敘首都大馬士革,記者和幾位當地同行一起討論當前局勢,「沒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這次形勢變化太快!」反對派武裝從11月27日發動襲擊到進入阿勒頗乃至南下到哈馬省北部只用了短短數日。位於哈馬省中部的哈馬市到大馬士革僅有約3小時車程,這讓大家覺得危機近在咫尺。
回駐地的路上,街道一片漆黑,只有幾家商鋪靠著自家發電機勉強維持些光亮。街道似乎也比往常冷清,路過的行人神色匆匆,手機亮著光。
隨著本輪巴以沖突升級、黎以沖突爆發,空襲越發頻繁,離記者在大馬士革的駐地也越來越近。4月1日,伊朗駐敘利亞使館館舍遭飛彈襲擊,多層高樓瞬間被夷平,記者第一時間沖到現場報道時,刺鼻的硝煙令人窒息。11月27日,黎以停火協定生效前幾小時,敘黎邊境口岸又遭空襲。也在那一天,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發動了本輪襲擊。
這一年,心酸沒有終點。
不管去敘利亞的哪裏,記者在沿途總能看到一個接一個廢墟等待重建,遇見一個又一個破碎的家庭在苦難中掙紮。
在北部阿勒頗,兩歲的小女孩在零下的氣溫裏光著小腳丫,家裏沒有任何燃料取暖,一家五口人幾天的口糧是援助機構提供的兩桶米飯;在東部沙漠,「松露獵人」不惜冒著觸雷和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殺害的風險討生計;在西部敘黎邊境,大量此前逃往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為躲避黎巴嫩戰火再度顛沛流離;在中部荷姆斯市,回歸的難民只能住進內戰留下的殘破房屋裏。
這個國家本來不該是現在這樣。「人間如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間。」來敘利亞前,我曾經聽到在敘內戰前到訪的同事講述這個國家的美好:經濟繁榮,物價低廉,物產豐富,美食可口,人民淳樸友善,人文底蘊豐富。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自此13年的動蕩讓這個國家陷入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超九成敘利亞人生活在貧苦之中。在大馬士革,1公斤羊肉價格超過20萬敘鎊(約合110元人民幣),而當地一名普通公務員的月收入只能買差不多2.5公斤羊肉;一些居民區一天的供電只有2小時……
分析人士說,這場危機的原因很復雜,有敘利亞國內矛盾的累積,也有地區恐怖組織的黑手,還有宗派勢力的賽局,更有世界大國和地區大國的角力。
13年來,在戰爭、制裁、恐襲、地震、沖突的輪番沖擊下,敘利亞已千瘡百孔,民眾苦不堪言。而突然爆發的大規模沖突讓這個國家再受重創。
如今,呼籲停火、妥善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呼聲再度響起。記者也始終記得剛來敘利亞工作那晚同事的回答:「別著急,多走幾步,前方會有光。」
這是2024年4月1日在敘利亞大馬士革拍攝的遭飛彈襲擊的伊朗駐敘利亞使館(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
2024年1月24日,在敘利亞阿勒頗,敘利亞人哈迪亞·庫爾迪與女兒在家中,他們依賴人道主義機構的援助維持生計(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
2024年4月17日,在敘利亞東部沙漠,一名「松露獵人」采挖松露(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
這是2024年10月1日在敘利亞與黎巴嫩邊境的佳迪達·亞布斯口岸拍攝的來自黎巴嫩的流離失所者(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
這是2024年11月14日在敘利亞荷姆斯市拍攝的敘利亞人穆罕默德·哈利夫居住的殘破房屋(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
2024年12月3日,在敘利亞大馬士革,兩名少年在垃圾箱中撿拾塑膠瓶(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
2024年1月26日,在敘利亞阿勒頗,被地震奪去雙腿活動能力的當地居民葉海亞·卡克赫站在遭地震毀壞的房屋旁(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冀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