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專訪閻學通:不以戰爭為前提,中美應該管控競爭

2024-07-06社會
「直新聞按 」
第十二屆世界和平論壇本周末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以「完善全球安全治理:護正義、促團結、謀合作」為主題,強調全球合作的必要性。去年的論壇吸引了近400位外國前政要、各國駐華使節及專家學者參加。而今年,無論是國別還是專家數量,均有所增加。這一趨勢也顯示出論壇影響力的不斷擴大。
那麽,今年的論壇在議題設定上折射出國際局勢的哪些新變化?全球局勢加速演進,外交界和學界有何觀點碰撞?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圍繞這些熱點,專訪了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閻學通強調,論壇提供了一個專業的交流平台,希望透過深入討論,參與者能夠以更理性、更客觀的視角來審視全球問題,從而推動全球安全治理向前發展。同時,專訪還關註了當前的國際熱點,如持續的俄烏和巴以沖突,在逆全球化的趨勢下,這些都加劇了全球的不穩定性。
以下是專訪實錄。
第十二屆世界和平論壇舉辦在即 傳統安全問題再上桌
直新聞: 和平論壇已經走過12年歷程,今年的主題是「完善全球安全治理:護正義、促團結、謀合作」。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普遍的安全焦慮,請問論壇主辦方是想激發大家哪些方面的思考?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與去年相比,論壇今年又多了一場影響世界的戰爭。這場戰爭與俄烏沖突有個特別明顯的區別,就是這邊平民婦女兒童的死亡規模太大了,因此,這場戰爭引發的討論不僅僅局限於領土主權問題,更多的是關於人權問題的討論。
因此,今年我們在論壇中討論的重點是如何加強國際合作、維護國際正義。我們很難預設嘉賓的討論內容,我們只是希望給國際社會的嘉賓們提供一個平台,各自表達不同的立場。透過交流,我們可以看到大家認為社會正義的方向應在哪裏,以及應該采取哪些行動來維護正義。
直新聞: 隨著中美賽局的加劇,世界上選邊站隊的情況愈發明顯。作為主辦方,請問今年邀請嘉賓的過程順利嗎?尤其是境外嘉賓,他們有何反饋?是否感受到安全感的增強?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實際上,今年邀請嘉賓的過程相較去年來說更容易,因為大家對疫情的擔憂有所減少,去年我們還面臨一些問題,因為當時國家的疫情管控政策尚未完全取消。今年這些擔憂已經不存在,對邀請嘉賓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利好。
但在邀請嘉賓過程中,他們對來中國的「政治安全」仍有一定顧慮。因此,你會看到我們外交部發言人在不斷向世界解釋,「中國是一個安全的國家,我們是一個安全的社會」。
在邀請嘉賓方面,今年我們感受到他們在國內面臨的壓力仍然存在。有些人不接受我們的邀請,是因為他們的國家與中國的雙邊關系不好,他們擔心來中國後,會被視為站在中國一邊,因此不敢前來。我們理解他們的擔憂,了解他們國內的政治環境,所以盡管情況較去年有所改善,但挑戰依然存在。外國嘉賓的主要困難還是源於他們國內的政治環境。
深圳衛視直新聞專訪閻學通
如何理解和實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直新聞: 世界和平論壇歷經多年,每年我們都對和平有不同的解釋。在當前國際大背景下,您認為今年論壇的主要目的和方向、或對主題的理解應該是什麽?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如果我們把第一屆和今年的第十二屆進行比較,你會發現在第一屆時,討論的概念集中在非傳統安全問題上,如恐怖主義、氣候變遷、毒品販賣及人口販賣等,所以當時特別強調怎麽應對非傳統安全。但今天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非傳統安全問題已不再是世界和平論壇的主要議題。
不過,過去的一些傳統安全問題,如核安全、遵守戰爭法等,則重新成為關註焦點。這表明歷史在變化,有時是進步,有時是倒退。
直新聞: 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您如何評價世界和平論壇在繼承和發揚這些原則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和平論壇將如何進一步推動這些原則的全球實踐?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在如今戰爭危險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我們論壇更關註兩點:一是如何預防戰爭的發生;二是如何盡快結束現有的戰爭,以及如何在戰爭中盡可能減少平民傷亡。
這是一個關於和平與安全的論壇,從這個意義上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今天尤其重要,值得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我們論壇第一場大會的議題就是關於和平共處。事實上,和平共處不是要相互之間友好,而是我們知道相互之間不友好,但我們如何防止用暴力方式來解決對立,這樣就可以避免戰爭發生。
深圳衛視直新聞專訪閻學通
上合會議聚焦區域安全,正面作用顯著
直新聞: 上合峰會正在召開,您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上合組織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能發揮何種作用?我們可以對本次阿斯塔納峰會有何期待?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上合峰會主要是一個區域安全會議,從它對中亞地區的影響來講,我覺得它是相對來說比較正面的,因為它主要針對的不是國家之間的沖突,而是主要針對恐怖主義等問題,所以我認為該組織對整個地區的安全起到了明顯的正面作用。
美國大選存在外溢效應 但對非盟友國家影響有限
直新聞: 談到當前國際形勢,就繞不開中美關系。您怎麽看美國選舉亂象給世界帶來的影響?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美國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與50多個盟國有軍事同盟關系,從這種意義來講,它的內政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超過其他國家。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其盟友上,因為他們擔心新總統可能帶來政策的重大變化,但對其他國家而言則沒有什麽特別根本性的影響。
直新聞: 請問這種影響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美國的內政模式已經有很長時間了,過去無論誰執政,對盟友的政策基本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然而,近幾年情況有所不同,總統的更替可能導致美國對盟友政策的顯著轉變。這種不確定性導致美國的盟友感到擔憂,他們擔心新總統上任後可能會采取與前任截然不同的對外政策。比如,川普政府時期的一些政策,就與拜登政府的政策在某些關鍵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種變化使得盟國不得不重新評估與美國的關系和預期。
美國大選首場辯論
中美關系核心問題:管控競爭、避免沖突
直新聞: 盡管當前中美雙邊關系出現止跌企穩勢頭,但兩國戰略競爭似乎愈演愈烈。您認為這樣的互動模式是否會長期持續?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如今中美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這一趨勢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具體來講未來五年內中美關系發生重大利好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雙方實際上是在探討如何管理競爭,防止競爭升級為戰爭,這是核心。在此基礎上,能夠管控雙邊關系的,要根據不同事件去分析。
直新聞: 為避免滑入無意識的沖突,雙方更需註重哪些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美能否以和平方式管控競爭?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中美雙方需要在舊金山峰會後避免在台海問題上發生沖突,所有事務應在不發生戰爭的前提下進行。至於具體哪些領域應加強交流和合作,顯然在經濟和文化領域的交流仍能維持,但這些領域的交流範圍可能會逐漸縮減。
應對美歐對華經貿摩擦 需區分政治或經濟動機
直新聞: 「脫鉤」「去風險」成為高頻詞。歐委會預披露初裁結果,計劃從7月4日起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關稅。近幾年來,經貿領域相互依賴「武器化」的現象為何會愈發凸顯?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現在大國之間進行經濟制裁,使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方式來減少經濟合作,我覺得主要原因是背後的思想觀念,還是所謂的經濟安全觀念。這種觀念的形成導致大國間的合作受到影響,因為每個國家都擔心經濟合作可能對自己構成傷害,而不是看到合作帶來的利益。這種思考主要是考慮相對收益而非絕對收益,這是主要一個原因。
不管是歐盟、美國還是日本,他們在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方面,都是基於相對收益的考慮。就是這樣做他們自己會失真失,但他們認為對方的損失更大,就是對自己有利。
具體來講,就像美國要維持和中國在技術上的差距,歐洲則擔心對中國和美國過度依賴,擔心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關系對自己不利。因此,他們采取了保護本國市場和技術發展的策略,這種所謂的經濟安全觀念導致他們采取關稅措施來保護市場。
這樣的做法使他們無法享受到中國產品帶來的好處,實際上也讓他們處於兩難的境地,他們必須權衡在多大程度上願意承受這種損失。因此,我們不能將所有措施都視為性質相同,需要區分背後是政治動機還是經濟動機,然後再討論應對策略。
直新聞: 您如何看待由安全關切驅動的「半球化」趨勢的出現,即美國和它的盟友組建「小圈子」,似乎在鼓勵「脫鉤」,並在盟友間形成經濟集團?這是出於哪種動機?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美國在技術上的策略顯然是出於政治動機,目的是保持與中國的技術差距,這是其明確的政治目標。至於他們在商業方面保護市場的措施,則更多是出於經濟動機,例如解決就業問題等。所以,我們需要具體分析是哪種動機在起作用。
至於美歐要建立一個共同市場的嘗試,這件事並不容易,也說了很多年,現在它仍然建不成,主要是因為雙方都有自己的經濟利益考慮,而不僅僅是政治利益。如果主要是政治利益,可能建立會更容易。
全球沖突與外交孤立:美國政策的雙重標準及其後果
直新聞: 考慮到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的持續,您認為這些沖突將如何影響國際力量的對比和區域安全格局?前段時間您也去了歐洲,您認為這兩場沖突對國際形勢與力量對比有什麽長期、深刻的影響?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自從巴以沖突爆發後,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孤立程度顯著增加。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的雙重標準做法被國際社會更加清楚地看到,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擔心這種雙重標準某天也可能用在自己頭上。因此,你會發現在巴以沖突問題上,全球南方國家普遍與美國持對立態度。
第二就是歐洲國家最初跟隨美國,但後來發現這樣做對自己的國際形象也造成很大傷害。也就是說,歐洲國家講所謂自由民主,但因為美國的做法顯得雙標,因此歐洲不得不重新調整政策,與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保持距離,所以這場戰爭使美國變得相對孤立。
這場戰爭客觀上為俄羅斯創造了一種更寬松的國際環境,當美國和西方國家拒絕接受對內塔尼亞胡的申請逮捕令時,國際社會開始質疑美國對普亭的政策,認為這種做法是雙重標準,缺乏合法性。
因此,現在可以看到俄羅斯總統的國際存取不再面臨此前那樣的困擾。國際社會對美國的態度變得懷疑,認為美國的政策不具備法律上的正當性。因此,巴以沖突在俄烏戰場上實際上變得對俄羅斯相對有利,而對美國則構成了顯著的政治不利。
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南部造成的破壞
直新聞: 您認為到底如何才能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在中東地區,中國具有一定的經濟影響,但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影響相對有限。維護該地區的和平安全主要還得靠阿拉伯國家和中東地區的國家。依靠美國或歐洲來解決這些問題是不現實的,他們如果有意解決,早就介入了。因此,解決方案必須來自阿拉伯國家自身。
如果阿拉伯國家能夠團結起來,采取一致的政策,他們就有可能主動與以色列對話,提出停止戰爭並坐到談判桌上來。當前的挑戰在於,雙方尚未為談判創造必要的機會和條件。因此,阿拉伯國家如何行動,將是關鍵因素。這需要他們內部的協調和統一行動,以促成和平行程的實質性發展。因為現在雙方沒有坐到談判桌上來的機會和條件,所以就不行。所以我覺得,出路可能在於阿拉伯國家怎麽做。
人工智慧是人類共同問題 大國有必要加強對話溝通
直新聞: 您之前提到數位時代的國際秩序,說這是一個自然資源消耗減少、但數位空間擴充套件的時代,我們也看到,人工智慧(AI)的發展與套用給國際局勢增加了更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美國采取的「小院高墻」的政策,就是要在數位技術方面壓制中國。為減少潛在風險,當前主要國家之間的AI對話中,需要優先探討哪些關鍵問題?您對達成相關共識有何預期?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數位時代不是自然資源使用的減少,而是自然資源產生的財富在全球財富中的比例縮小,它可能量還在增加,絕對量在增加,但它占的比例小,這是因為現在很大一部份財富來源於數位經濟,而非傳統的自然資源。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國間關於AI的討論並不僅僅是財富的問題,更多地涉及政治和道德問題。比如AI的使用會帶來社會的大量失業,這就引發了一個社會道德問題:技術進步和企業利潤增長的重要性,與保障就業的必要性之間,哪個更重要?
這種問題已經超越了技術領域,變成了社會問題。就像有人說,我們擁有了這麽多先進的技術,但如果最終結果是讓人們失去工作,那麽這種進步的意義在哪裏?
現在許多社會和政治道德問題都與人和技術的關系緊密相關。比如,在馬路上,當機器人的數量少時,人們可能會給機器人讓路;但當機器人數量增多時,我們又該如何決定誰該優先?這類問題在AI的使用中越來越常見,而且這些問題不局限於任何一個國家,幾乎在所有采用這些技術的國家都會出現。比如在核武器領域,關於AI的套用範圍何處合適、何處不宜,成為了必須解決的關鍵議題。
直新聞: 所以AI其實不是一個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它是全世界都要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普遍現象。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對,它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首屆人工智慧安全峰會 圖源:新華社
逆全球化從經濟領域擴充套件到政治領域 嚴重威脅國際合作
直新聞: 您曾提及,今後的五年裏,逆全球化仍然是上升趨勢,民粹主義仍然是上升趨勢,國際規範遭到破壞的現象仍然呈增加趨勢。如今,我們恰巧處於一個科學技術進步,但是國際政治倒退的時代。您認為國際社會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以避免對全球穩定造成長期影響?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我覺得,我們很難提出一個讓各國都願意接受的政策,但我們可以提出一種更具普遍性的理念,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為全人類帶來好處。比如我的個人觀點是,我們應該提「再全球化」,即減少這種相互隔離,盡可能多保護和保留全球範圍內的開放和融合。雖然美國可能不會同意這種全球化的觀點,但提出這樣的概念後,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那就不知道了。
所以從個人來講,如果我們認為當前的逆全球化趨勢不如早期的全球化,在兩者都存在缺陷的情況下,兩害相較取其輕,我們就選擇「再全球化」。全球化雖然帶來了許多問題,如加劇兩極分化、全球化恐怖主義,以及將地方性災難變成全球性災難等,但它也促進了全球合作和交流。只是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都有弊端,看哪個弊端少一點的問題。
作者 | 田鑫,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