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近期高發!不少人莫名收到陌生快遞,已有多人中招

2025-01-03社會
一個「陌生快遞」、一封「感謝信」、幾張刮刮樂和消費卡……
近日,不少濟南市民收到自己未曾購買的快遞包裹,裏面放有各大電商平台的回饋活動感謝信,聲稱只要掃碼就可免費領取禮物並配送到家。
有些「中獎者」在掃碼並按照指示進行後續操作的過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財產損失。
對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
「快遞單有我姓名
但我購物都是用昵稱」
近日,濟南市民陳女士收到了一個來自東莞市的「陌生快遞」,拆開後只有一個印有「聚劃算·淘寶百億補貼行動」的信封,下方的主辦單位列有「淘寶」「京東」「天貓」「美團」等企業。
陳女士拆開信封後發現,裏面裝有一封感謝信和一張刮刮樂抽獎券。
感謝信上稱:淘寶聚劃算百億補貼行動,戴森、藍月亮、餓了麽、美團等,攜手聯合在各購物平台隨機抽取66888名在購物平台有著5年以上的購物記錄的活躍使用者,參與3重豪禮(所獲的任意產品都無需任何費用包郵到家)的專場活動。刮刮樂上的領取說明則表示:刮出的獎品透過掃碼聯系客服可以免費領取,所有獎品均由美團/餓了麽同城免費配送。
陳女士刮開刮刮樂後發現,上面印有「戴森吹風機」「支付寶紅包」「洗衣液」等「豪禮」。
「快遞單上確實是我的姓名、電話和具體地址,但我平時購物都是用昵稱,從未用過這樣的資訊組合進行過網購,不知道對方是透過什麽渠道獲取了我的個人資訊的。」陳女士表示,除了個人資訊填寫較為反常外,邀請函的印刷品質也頗為粗糙,用詞語病百出,她判斷這應該是詐騙行為。
記者掃描了陳女士提供的刮刮樂上的二維碼,隨後網頁跳轉至一個名為「夢琪」的「客服對話方塊」,對方要求提供收件人姓名、手機號及領取憑證,隨後誘導記者掃碼加入領取禮品的會員群。不過半小時後,該群就解散了。
市民楊先生收到的,則是從蘇州市寄來的一份「2024政府家電補貼活動超市卡」。宣傳單上表示,可以「掃描背面二維碼添加客服,所有禮品由京東包郵到家,無需任何費用」「現金補貼聯系客服領取,現金直接發放到您的支付寶」。
「我此前也收到過免費的刮刮樂、小禮品等,詐騙套路都是一樣的,沒想到這次又收到了。」楊先生表示。
記者搜尋發現,全國各地在近期均出現了類似的詐騙案件,有「中獎人」根據提示加群,完成刷單任務、充值等操作後,非但沒有領取到免費商品,反而造成了上千元至幾萬元不等的財產損失。
平台稱未有類似活動
寄件方多為虛假身份
調查過程中記者註意到,在類似的感謝信與刮刮樂上,基本都印有「京東」「美團」「淘寶」等知名電商的姓名標示,這些平台方對此是否知情呢?記者就此撥打了多家相關電商平台的客服電話進行咨詢。
「我們了解到,確實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平台的名義,向使用者寄送了禮品卡、E卡、超市卡等偽造卡片。京東方面並未寄出過此類快遞,也沒有舉辦類似的饋贈禮品活動。」京東客服表示,建議消費者不要輕易掃描包裹中的二維碼,以免泄露個人資訊,保護好自身財產安全。淘寶、美團等同樣表示「詐騙快遞」中的刮刮樂等內容與平台無關。
「感覺這些快遞應該是批次寄出的,不僅快遞單上印有‘第185/484個’的字樣,快遞驛站的工作人員也表示,經常能收到類似的‘空箱子’。」市民王先生介紹,自己收到了取件簡訊,通知去一個最近不太常用的收件地址拿快遞。王先生撥打了快遞驛站的電話咨詢後,工作人員表示盒子很空,應該是宣傳單或廣告,「對方表示近期這種情況很常見,建議我直接扔掉。」王先生說。
記者嘗試撥打了幾個「陌生快遞」上的寄件方電話,一些號碼始終無人接聽,另一些則直接是空號。
「節假日或年末購物高峰期,類似的快遞會大量出現」。槐蔭區一家快遞驛站工作人員表示,近期有不少市民在取快遞時收到類似的宣傳單,「我們整理入庫時也會發現,許多快遞盒中‘空空如也’,用手搖了一下感覺是紙撞擊盒子的聲音,基本就能確定是詐騙廣告,我們也會提醒來取快遞的使用者」。此外,該工作人員表示,由於寄送紙質內容並不違規,很難斷定是否存在涉詐資訊,詐騙的地址和聯系方式也時常進行更改,監管起來確實存在一定難度。
隨後記者又以電商身份咨詢某主流快遞公司的快遞員,是否可以不實名寄送快遞。該快遞員表示,初次寄送快遞時需要進行實名認證,不過後期姓名和手機號都可以更改,不少電商都是以店鋪名字進行投遞的,「如果寄送量大的話,也可以自己打印單子,或者不透過快遞網點,自己找送貨渠道寄送」。
警方提醒:
「實際上,近年來類似詐騙方式一直層出不窮。去年也有不少市民收到過水杯、鏡子、手機支架等小禮品,誘導‘中獎者’掃碼,我們也在持續根據此類案件對市民進行反詐知識的宣傳與講解。」歷下公安分局刑警大隊反詐中隊副中隊長邢樹普表示,詐騙分子透過不法手段獲取消費者的個人資訊,寄送大量的「陌生快遞」散布二維碼,邀請中獎人掃碼兌獎。中獎人掃碼後,詐騙分子先以幾元紅包、寄送小禮品等方式獲得受害人信任,再引誘其下載App或入群,以領獎、返現為由讓其入套,誘導其向陌生帳戶轉賬或充值,當中獎人反應過來被騙時,騙子早已經逃之夭夭。
邢樹普表示,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部份市民群眾「貪小便宜」的心理,引導受害人掃描二維碼,透過一系列小額報酬引誘受害人投入更多資金,逐步實施詐騙。
「市民收到類似快遞後,裏面的二維碼和相關連結都不要進行掃描和點選。」邢樹普提醒廣大市民,應進一步增強反詐意識,不要輕易添加相關帳號做任務或進行交易。同時,在日常網購或辦理業務時,也應註意保護和處理好自己的個人資訊,以防資訊泄露,被非法分子利用。
「類似快遞詐騙應多方配合進行打擊。」山東國曜琴島(濟南)律師事務所丁富堯表示,一方面,快遞公司應加強管理,嚴查虛假資訊寄件的情況,一旦發現寄件方使用假姓名、假地址、假電話等資訊寄件,應對其拒絕發貨;另一方面,相關執法部門也應對此類詐騙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嚴查相關詐騙分子。「此外,電商平台也要加強對消費者個人資訊的保護。」丁富堯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石晟綺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