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交匯的國家中心城市重慶,第六屆「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峰會舉行,300多位嘉賓齊聚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探討空中絲綢之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內容。而在眾多議題中,低空經濟成為高頻詞。
一位嘉賓在會會上直言:「今年,低空經濟火了,凡是帶有低空經濟話題的會議,都會引發廣泛關註。」
隨著低空經濟的火熱,一批企業、行業也隨之被帶動起來。那麽,哪些行業將迎來春天?哪些賽道可以搶抓機遇?參會嘉賓給出了見解和解答。
![](https://img.jasve.com/2024-9/4f3cfb5092055f76023f19528306fda5.webp)
多載無人機的行業東風已來?
南都記者關註到,今年以來,在各種博覽會中,無人機的身影無處不在,市面上有各種型號、大小、樣式的無人機,功能也各不相同。
在本次峰會「發展低空經濟的全球智慧」的研討單元中,重慶駝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強開門見山地談到:「如今,低空經濟被提升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面臨新的時代需求,我判斷,多載無人機的行業東風已經吹來。」
何為多載無人機?是不是重一點的無人機就可以叫做多載無人機?——當「圈外」人士提出這樣的疑問時,王強回應道:「如果這樣認為的話,那這個行業就太簡單了,只要對傳統有人機進行無人化改造即可。」
在厘清認知誤區後,王強介紹,多載無人機應該具有高運轉性、高環境適應力、高可靠性、高價效比,即多載無人機應能夠適應高原山區、海島、沙漠/消防(高溫)等多種復雜環境,從而滿足應急消防、應急救援、特殊用途運輸、民用物流等套用場景需求。
「在多載無人機研發和設計中,需要有關鍵的技術來支撐這些效能。」王強介紹,其中包括飛行動力學、結構輕量化技術、能源動力技術、智慧控制技術等多個方面。
南都記者也關註到,近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發展國際論壇釋出資訊稱,目前中國無人機企業、從業者數量大幅增長,無人機飛行量快速提升。截至2024年6月份,全國實名登記的無人機已達187.5萬架,無人機經營性企業超1.4萬家,無人機駕駛員執照超過22.5萬本。今年1至6月,全國民用無人機累計飛行981.6萬小時,較去年同期增加13.4萬小時。
在此背景下,多載無人機真的可以迎來春天嗎?多位業內人士也向南都記者談到,目前多載無人機仍面臨多個行業痛點和難點需要解決,比如,效能不足和價效比不足,可靠性不高等。
南都記者了解到,僅就續航的問題來談,無人機均有「空中續航焦慮」,由於無人機在空中飛行時需要克服重力,相較於新能源汽車的電能消耗更高,對電池續航能力和結構材料輕量化的要求也就更高。無人機的普及使用,迫切需要研發更好的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開發更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從而提高其載重能力、可操控性和續航能力,滿足未來大規模的使用需求。而類似需要破題的技術還有很多,多載無人機為迎接「春天」還需跨過一些技術門檻。
空中交通引熱議,「價效比高」「靈活快捷」是應有之義
會場外,一款白色、具有16個旋翼、可坐兩人的無人機吸引了眾多參會嘉賓拍照圍觀,這架來自億航的智慧Ep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是全球第一個獲得型號合格證、標準適航證、生產授權證「三證」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
![](https://img.jasve.com/2024-9/67768bc486c6be7437b558b0f33fa309.webp)
億航智慧副總裁賀天星告訴南都記者:「展出的這款產品可以滿足未來對空中交通的需求,而我認為,空中交通將給城市變革帶來新動力。」
摩根士丹利也曾在報告中預測: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的市場規模2040年將達到10000億美元。另外,知名國際媒體【經濟學人】報道:中國低空經濟發展速度比任何國家都快,中國的eVTOL航空器型號占全球的一半,新能源汽車發展基礎和中國政策推動起到了關鍵作用。
交通的變革直接牽引著城市的變化。在賀天星看來,大多數人的生活圈不會超過半徑30公裏的範圍,這類人群占比高達85%;未來,空中交通必須是建立在城市內,滿足這85%人群的出行需要,讓空中交通具有普惠性,萬億級的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才有望實作。未來,低空經濟領域超過一半的市場價值在套用端、伺服端、消費端,讓普通老百姓也有機會享受出行的便利。
此外,賀天星還在會上特別提醒道:「在考慮低空出行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經濟’二字,不是每一台飛機都可以叫做‘空中的士’。‘空中的士’應具備占地面積小、靈活輕便、快速、綠色、安全、價效比高的特點,滿足普通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分時間、分高度層的空域劃分管理被提上議程
無論是搶占無人機研發制造新高地,還是布局空中交通新賽道,都需要先打通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現實堵點。
重慶市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處處長吳迪在會上直言低空經濟發展目前面臨五大痛點,包括:可用低空空域資源不足、機場建設成本高、飛行器研發制造成本高、套用場景市場永續發展能力不足、地方政府低空空域管理能力不足。
南都記者註意到,在這五大痛點中,空域的開放與管理備受業界關註。
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閆楚良曾公開表示,按照中國民航局釋出的【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低空空域的管理可以如下劃分:利用3000公尺低空互聯互通天路網,打造一小時交通圈;利用1500公尺低空互聯互通天路網,建設好縣、鄉、村電子商務平台與快遞物流體系;利用1000公尺低空互聯互通天路網,助力智慧作業園建設;在此基礎上,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除了劃分高度層,吳迪在會上提到了劃分時間段,他說:「我們目前正在研究分時間段、分高度層的空域規劃,並確定相應的管轄歸屬。」
此外,南都記者了解到,低空經濟具有較強的地方內容,這對空域劃分和管理提出了不能「一刀切」的要求。閆楚良公開談到,低空經濟賦能地方經濟發展,如實作縣縣通、市市通、市縣通以及機場、快遞物流集散地的建設規劃,都需要由各個省具體布局。發展低空經濟,做好央地協同至關重要。
對此,吳迪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下一步我們的重點任務是構建軍地民一體化的協同管理工作體系。」
采寫:南都記者楊文君 發自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