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9/b6345b77c604ecaec66d577a577160b0.webp)
當地時間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聯大期間應約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這是兩人今年以來的第四次會見,距兩人7月在寮國的會見剛好兩個月,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8月訪華相隔僅一個月。據美國輿論稱,這也是兩人在11月美國大選前的最後一次面對面會晤。
在拜登政府臨近卸任之際,中美高層如此頻繁地互動釋放何種訊號?雙方這次談得如何?接下來,中美關系又將呈現出怎樣的態勢?
美方為何想見面
作為習近平主席的特別代表,王毅外長於本月22日起赴紐約出席第79屆聯大相關會議和一系列雙多邊活動。此次與布林肯的會見被安排在王毅在美國行程的倒數第二天。
「這是雙方在參加聯大活動期間舉行的一次工作會晤,並非專門的會晤。其性質、重要性和取得的成果與8月沙利文訪華舉行的新一輪中美戰略溝通不同。從近兩年的情況看,借多邊場合進行雙邊高層會晤,已成為中美關系中的一種慣例和常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
指出。
與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7月在寮國東協外長系列會議期間的情形相同,這次也是王毅「應約」會見布林肯。
「這說明拜登政府在任期已進入倒計時之際仍希望保持對華溝通。一方面,它想避免中美關系動蕩、分散其對其他議程的關註;另一方面,它也希望中方能解決一些美方關心的問題,無論是雙邊還是多邊,從而讓美方得到實惠。這應該是布林肯主動要與王毅見面的真正原因。」吳心伯說。
從中方角度看,吳心伯指出,中方的對美政策保持著高度連貫性,致力於和美國發展穩定、健康、永續發展關系的目標始終不變。隨著美國進入大選沖刺和權力過渡階段,延續兩國高層交往的勢頭、保持與拜登政府的聯系,對中方來說也是有必要的。
中美關註點不同
本次會見的地點設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辦公室,持續時間一個多小時。現場視訊顯示,會談開始前,王毅和布林肯在一片快門聲中握手寒暄。有評論稱,地點的安排經過一番考量,照顧到了雙方的舒適度。
從中國外交部和美國國務院就本次會見釋出的新聞稿看,雙方就一系列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進行了「坦誠、實質性的」討論。美國國務院還用了「富有成效」這一措辭。
就會晤內容看,王毅先談到中美關系在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下、在近兩年裏取得了來之不易的進展,指出止跌企穩的勢頭能否延續,仍取決於雙方努力;後提出中方的一些重點關切,包括美方不能總是以「兩副面孔」對華、美國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對華經貿科技打壓等。
布林肯則強調了雙方利用外交手段管控競爭、坦誠討論問題的重要性,並談到美方對烏克蘭局勢、南海、人權等方面的擔憂和關切。
「從雙方表達的立場看,中美的關註點有一些差異。」吳心伯指出,中方更關心美國對華政策層面的問題,包括美國對華的認知、對華政策的定位以及美國對華遏制打壓的基調。王毅特別提到反對美國對華經貿打壓等。相比之下,美方更關心一些具體問題,包括俄烏沖突、美方人員在華涉案等,反映出拜登政府在對華問題上的一些關切,希望推動中國采取一些行動。
對於美國國務院認為會晤「富有成效」,吳心伯作出兩個層面的解讀。一是美方與中方討論了它所關心的問題;二是雙方接下來可能會在一些雙邊和多邊問題上有所進展,包括氣候變遷、人文交流等。「中美在一些領域仍有合作機會。」
此外,外界關心中美元首近期是否會舉行新一輪互動。「接下來,兩國元首利用多邊活動的機會再次舉行雙邊會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雙方也在為此做準備。」吳心伯說。
存在結構性問題
這是王毅與布林肯的年內第四次會面,可能也是兩人在11月美國大選前的最後一次面對面會晤。
站在拜登執政周期末尾,回首過去三年多,中美關系曾因「飛艇事件」等經歷新的低谷。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中美關系在曲折動蕩中實作重回峇里島、通往舊金山,取得的進展來之不易。
今年以來,兩國保持高層交往勢頭,包括年初高官在曼谷閉門會談,美國財長、國務卿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相繼訪華,兩國防長舉行近年來首次面對面會談,上月舉行新一輪戰略溝通等。但與此同時,兩國關系仍然暗流湧動。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新一批對台軍售獲批、再邀日澳印領導人在美國開會「對抗中國」,還是在眾議院「中國周」透過幾十個涉華法案,美方一系列消極舉動顯得格外紮眼。
有輿論指出,拜登政府試圖穩住中美關系改善的勢頭,但在大選壓力下,它不能對中國顯示軟弱,從而被共和黨抓住把柄。它可能會釋放更多強硬資訊,以討好部份選民。
如何看待美國對華政策的「兩副面孔」?在大選臨近、兩黨賽局加劇的背景下,接下來一段時間,中美關系會不會受到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更多影響?
「今年中美雙方延續了去年雙邊高層交往的勢頭,這與拜登執政最初兩年形成鮮明對比。」吳心伯指出,可以說,保持高層交往已成為當前兩國關系的一種常態化特征。這表明雙方都有意願透過接觸來解決一些問題、推動一些合作、達成一些共識。如果雙方不見面,就無法推動這些目標。
「但加強接觸的同時,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長期存在。中美關系仍有結構性問題。」吳心伯說,從雙方此次會晤看,中方現在關心的還是美國對華政策層面的問題,即美國對中國消極導向的定位和消極甚至沖突導向的政策設計。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中美關系就會不斷惡化。
從這個角度看,「盡管中方希望兩國關系實作止跌企穩、穩中有進,但企穩的勢頭仍是脆弱的、仍有不確定性,所取得的進展仍然有限。在拜登執政的最後幾個月裏,這一態勢難有大的改變。美國國內政治對兩國關系的外溢風險可能會越來越大。」吳心伯指出。
展望未來一段時間,「除重點關註美國大選外,美國在中方關心的問題上究竟會不會有實質性動作,拜登政府能否在對華政策上留下一些積極遺產值得觀察。」吳心伯說,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我們要對中美賽局的長期性、復雜性和尖銳性有思想準備,同時也要積極把握中美賽局的可塑性與可變性。
(編輯信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本文作者:安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