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走出國門 中國民間組織正在參與全球發展

2024-10-23社會
隨著中國參與全球事務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民間力量,也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全球眾多開發中國家進行災害救援、減貧增收、教育醫療服務等工作。那麽,那些受助者又是怎樣看待中國人,怎樣看待來自中國的幫助?
10月22日,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釋出【中國民間組織國際化發展基線調研計畫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88.11%的受益民眾喜歡中國人,而在中國民間組織實施的各種公益計畫中,大部份受益者認為「中國是一個幫助我們的友好大國」。
「在我們的調研中,海外不同主體對中國民間組織的國際化發展,均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課題組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教授董強說。
董強介紹【中國民間組織國際化發展基線調研計畫報告】。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新世紀,走出去的中國民間組織
民間組織是推動社會幫扶、緊急救援、發展協作等社會事務的重要力量之一,而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參與全球事務的深入等,中國民間組織也逐漸從國內走向國際。
「中國民間組織參與國際事務的歷史,其實已經比較久遠,但真正成規模、成體系進行國際化發展,可以追溯到2004年印度洋海嘯時的國際救援。」董強介紹。
中國民間組織的國際化之路,最初階段,主要集中在各種緊急救援實踐中。董強介紹,「如2015年的尼泊爾地震,2020年的新冠疫情,2023年的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等,在這些突發事件,中國民間組織越來越多參與到人道主義救援中,展現出中國力量。其中,來自國際力量的合作和國內政府的鼓勵推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這一趨勢的發展。」
過去十多年中,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脫貧攻堅等事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發展經驗,為全球開發中國家乃至已開發國家提供了新的借鑒,中國經驗也越來越快地走向世界。「中國的減貧增收、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保障經驗,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物件。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民間組織也自然而然地,把這些經驗帶到了全球。他們國際化的道路,也逐漸從最開始的緊急救援,轉向了發展援助等領域,更多開發中國家的民眾因此而受益。」董強說。
不過,中國民間組織國際化的時間畢竟還短,仍在積累經驗,「相對來說,仍處在一個緩慢的成長期。」董強說,「這也是我們做這個調研的原因之一,海外的受益者怎麽看待中國人,怎麽看到來自中國的公益力量?我們是否提供了他們需要的幫助,是否為他們帶來了真實的受益?我們的長處和短板在哪裏?弄清楚這些,也是為中國民間組織更好走出國門提供借鑒與反思。」
在海外,他們怎樣幫助弱勢群體
從2022年10月開始,到2024年10月釋出報告,這項歷時兩年的調研,先後在尼泊爾、寮國、巴基史坦、阿富汗、坦尚尼亞、肯亞等15個國家展開,共獲得1547份有效問卷,39份有效海外合作機構訪談資料、36份有效受援國基層官員/社群領袖訪談材料。
這些參與問卷的民眾、合作機構及基層官員,主要來自各個開發中國家的偏遠地區。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在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中國,電視、電影、網路等多種渠道,都可以讓他們了解中國。他們中的絕大部份都使用過中國產品。超過一半的受益民眾認為,「中國是一個幫助我們的友好大國。」
是什麽讓他們產生這樣的認識?他們為何會更歡迎中國人?董強認為,這或許和中國在國際發展援助中開展了大量民生計畫有關,中國政府的對外援助工作如此,中國民間組織同樣如此。【報告】顯示,「中國民間組織在海外實施了大量民生計畫,其中教育占最大比重,為54.88%,隨後是生計有關的計畫、健康計畫等。而人道主義救援計畫的占比,隨著中國民間組織民生類計畫的增長,在不斷降低,占比為22.69%。」
「這些年來,有不少國家出現過驅逐國際民間組織的現象,但中國民間組織從來沒有被驅逐過,甚至我們所到的地方,幾乎都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歡迎,幫助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在當地開展工作。」一位民間組織負責人表示。
「我們的調研中,幾乎所有受益民眾對中國民間組織都持歡迎態度,同時期待得到更多來自中國民間組織的幫助。」董強說。
中國策,正在改變開發中國家
民間組織國際化是發展的共同趨勢。在已開發國家,民間組織大多具備國際化特征,有眾多知名的國外民間組織,活躍在全球永續發展議程推動中。董強介紹,近些年來,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民間組織,也在快速國際化。相對來說,中國民間組織進行國際化發展的時間還很短,距離高品質發展還有不小的差距。
不過,中國民間組織也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即中國在過去多年中積累的發展經驗。【報告】顯示,絕大多數受益民眾認為來自中國民間組織的幫助,對他們的家庭形成了有效的支撐,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益民眾認為,對他們家庭發展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使得他們的家庭生計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同樣,超過三分之一的受益者認為,中國民間組織的海外計畫,對他們的社群也有非常好的幫助效果。
在海外合作機構的眼中,中國民間機構同樣具有獨特的優勢,一位尼泊爾民間組織的負責人在調研中表示,中國民間組織在鄉村開發中,獨特的工作方法和強大的檔編制系統,為他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幫助和借鑒。而來自黎巴嫩的合作機構負責人認為,中國民間組織有更友好的態度,更加深入民眾的工作方法,而這是讓弱勢群體得到更多幫助的基礎。肯亞一所希望小學的副校長表示,中國民間組織的計畫應該被更多人所了解,因為中國民間組織提供的服務,要比其他國家大部份民間組織好得多。據了解,該小學在過去接受了來自中國民間組織的學生營養餐等多項援助,而這些,其實都是中國多年來積累的成熟經驗。
在未來,民間組織如何走得更遠?
盡管絕大部份中國民間組織的海外計畫,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和歡迎。但由於起步較晚,資金、人力等資源較缺乏等因素,中國民間組織的國際化之路,仍舊處在起步階段,未來如何走得更遠、更穩?
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張強認為,在更加動蕩、更不確定的全球未來面前,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會擔負起更多的大國責任。而中國的民間組織,未來也必然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共識,中國民間組織國際化之路,究竟怎麽走,如何參與到全球事務之中。同時,我們依然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工具。中國一直在鼓勵民間組織走出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來仍需要進一步細化政策,打通斷點,形成更好的政策推動力。此外,人才培養是民間組織走出去的重要基礎,當前,中國民間組織人才不足的現象仍然存在,而且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人才更加匱乏,這都是未來亟待解決的。」
「更多的支持性政策、更高的資金支持、更強的國際化營運和組織能力,是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的重要支撐。」董強說,「中國民間組織在海外工作的過程中,民心相通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但規模數量與當地強烈的民生需求形成了較大的反差,這需要國家出台更多促進國內民間組織國際化發展的專項支持性政策。而要保證國內民間組織有更加穩定的計畫資金,也需要有多元的資金支持渠道,如現有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已經向國內民間組織開放,未來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資助的組織規模和單個計畫資金額度。」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