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言論引爭議:產業鏈完備和核心技術哪個更重要

2024-10-23社會
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發表的一番言論——「中國電動車沒什麽核心技術,只有產業鏈領先」,再度引發爭議。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為避免斷章取義之嫌,他的整段觀點如下:「傳統內燃機技術,我們肯定不如國外品牌;如果說電動車,人家也不是沒有技術,只是沒有這個戰略。我們中國的動力電池,原始發明技術都是美國的,起源於日本,讓南韓人發揚光大。但電動車的產業鏈是中國最好,我們中國電動車只有這一點領先;剩下的什麽電機、電控、我們用的這些芯片是美國的,不過我們的演算法做得很好,這點是我們應該鼓勵的。」
事實上,魏建軍的觀點雖不中聽,但並沒有脫離事實。
燃油車時代,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主流車企會和上遊供應鏈形成聯合體,打造自己的獨家秘訣,保證產業鏈地位和行業話語權。最典型的就是豐田和它的嫡系供應商:電裝、豐田通商、東海理化、愛信精機等。此外,還有寶馬與采埃孚、通用與德爾福(後更名安波福)等也屬於合作緊密的聯合體。形成壁壘後,新人很難進入體系,這也是為何中國車企在燃油車上難以趕超海外車企的原因之一。
而在電動時代,「三大件」變成了電池、電機、電控,外加一個智慧化。電池方面,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領先;電機方面,弗迪動力、匯川聯合排在頭部。但智慧化領域,雖然中國電動車各種套用繁多,功能復雜,但如果留意,會發現底層芯片往往都是輝達、英特爾、高通等海外公司的產品。
所以,電動車領先,其實也是一些行業優秀供應商的領先,而不是中國車企的全面領先。電動車領域,除了比亞迪自身擁有近乎閉環的垂直產業鏈之外,中國暫時沒有第二家車企有這個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魏建軍所說的「只有產業鏈領先」沒毛病。
不過,將話題延伸思考,如果所謂的「技術領先」只停留在實驗室裏,而沒有產業鏈的支撐加速其普及,那麽也沒有意義。所以,產業鏈領先和技術領先之間不是割裂關系,而是互相支撐的關系。
舉例來看,2016年,特斯拉model 3中使用了48顆意法半導體公司的碳化矽功率芯片,讓逆變器驅動的體積和重量大大縮小,效率提升了8%,整車的續航提升了10%。而後,特斯拉的熱銷讓當時默默無聞的Wolfspeed公司瞬間躍居全球碳化矽襯底的霸主,各大車企紛紛跟進使用,而Wolfspeed的產能供不應求,導致碳化矽成本暴漲。結果特斯拉卻舍不得用了,沒有走800V的高壓路線。
而Wolfspeed此後因為得不到特斯拉的訂單,產能利用率下降,連續虧損,股價從最高140美元跌到7美元。由於該公司是美國碳化矽襯底的「獨苗」,最後美國商務部補貼了7.5億美元。至今,這家公司以每季度虧6億美元的速度步入了「倒計時」。這是典型的產業鏈不成熟導致的技術普及受阻。
但在中國就是另一番光景。在強大的產業鏈支撐下,大部份車企都是「自助餐式」造車。可以說,在中國造電動車,品牌並沒有那麽重要,它們本質上都是優秀供應商的「技術載體」。
所以,前一秒威馬、愛馳倒下,後一秒小米、問界就能崛起。在車企的樓起樓倒、關停並轉中,品牌的更叠不影響技術的套用始終在進步,使用者體驗不斷在提升。
從這一角度來看,核心技術需要我們迎頭趕上,但產業鏈領先的優勢同樣重要,不應輕視。
澎湃新聞記者 周純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