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新時代新征程,國有企業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不斷增強創新動力、發展活力,有力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近期,人民日報頭版推出「走企業,看高品質發展」專欄,展現了多家國有企業在高品質發展道路上奮力前行的新實踐新成效。今天,小新為您分享第三篇—— 【近10年,中國一重累計設計、研究、制造72項首台套產品,開發94項新技術——堅持創新引領 鍛造大國重器(走企業,看高品質發展)】 。
近10年,中國一重累計設計、研究、制造72項首台套產品,開發94項新技術
堅持創新引領 鍛造大國重器(走企業,看高品質發展)
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考察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時指出,「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品質發展是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一重堅定不移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努力鍛造更多大國重器:成功研制直徑8.88公尺、重200多噸的替打環,助力中國大型液壓打樁錘率先突破,效能領先全球;成功下線世界單體重量最大鍛焊加氫反應器,重新整理制造紀錄……新征程上,中國一重不斷提升制造能力、增強創新動力、匯聚發展合力,為國家重大裝備計畫貢獻力量。
攻關關鍵技術 提升競爭力
海南昌江,隨著「玲龍一號」外穹頂緩緩就位、完成吊裝,中國一重核電制造廠內響起熱烈掌聲。
「玲龍一號」是全球第一個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型核子反應爐,「玲龍之心」是一體化反應爐壓力槽、反應爐的核心模組。「‘玲龍之心’直接關系著核電廠的安全和穩定執行。」中國一重大連核電石化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專業副總師吳瓊說。
突破主泵接管狹小空間內隔板焊接、蒸汽腔接管全位置焊接、筒體元件最終精加工……回顧「玲龍之心」的研制過程,吳瓊對每一項創新都一清二楚,「這是中國一重關鍵技術攻堅的又一重大突破。」
▲ 2023年8月,中國一重制造的全球首台海南昌江「玲龍一號」反應爐核心模組吊入核島
核電裝備,安全要求高、制造工藝難。中國一重勇擔使命,由理論到實踐、由試驗到生產,經歷一次次嘗試探索,終於迎來成功。
2017年,中國一重完成「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5號核子反應爐壓力槽、主泵泵殼等核心部件的生產制造。
如今,中國一重已具備二代、「二代加」、三代、四代核電多項技術裝備制造能力,成為國際先進的核島裝置供應商。
「目前,國內在建核電廠80%以上的核電鍛件、70%以上的核子反應爐壓力槽均由中國一重生產。」中國一重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鵬說。
不僅在核電裝備領域,石化裝備、冶金裝備、鍛壓裝備、工程裝備……中國一重不斷攻克關鍵技術,成為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
攻克百萬千瓦級整鍛低壓轉子,實作國產替代,推動市場價格下降20%;成功研制國內首台大切割力緊湊型輪鬥挖掘機,保證地下原始礦層自主采掘可控……近10年,中國一重設計、研究並制造了72項首台套產品,開發94項新技術。
錘煉獨門絕技 拓展價值鏈
走進中國一重,七八層樓高的廠房,10公尺多長、5公尺多寬的巨型「鐵剪」機械手,300多噸的合金鋼錠,無不凸顯一個「大」字。
始建於1954年的中國一重,以冶金成套裝備、大型鍛件制造起家,已累計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600多萬噸。紮根一行,深耕一行,中國一重不斷開拓進取,在價值鏈上持續攀登。
支承輥是軋鋼廠軋制鋼板的重要部件。汽車、輪船上使用的鋼板,都由它一點點「搟薄」而來。這是中國一重自建廠之初便生產的重要產品。70年來,關於支承輥的技術創新從未停止。
「最初,我們的支承輥軋鋼5萬噸時就需更換,如今軋鋼20萬噸至40萬噸時才需更換,使用壽命不斷延長。」中國一重(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景奇表示,如今,中國一重占據國內支承輥近七成市場份額。
加氫反應器是高效提煉處理原油的裝置。有了它,原油提煉不再難。「在加氫反應器制造方面,中國一重不斷進步。」中國一重科技部管理總監朱琳說。
2023年11月,隨著外徑6.15公尺、壁厚0.32公尺的鍛焊加氫反應器下線發運,中國一重實作了大型加氫反應器的批次制造。
2020年以來,中國一重相繼承制了3000噸級以上鍛焊加氫反應器12台,順利完工發運9台。「目前,我們具備超大型石化重大技術裝備批次化、專業化制造能力,已成為世界領先的鍛焊加氫反應器制造商和服務商。」中國一重副總裁、總工程師趙德利說。
▲ 中國一重制造的浙江石化3037噸超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
大型鍛件,以大著稱。但若鍛件尺寸超過加工裝備尺寸,生產該如何進行?
「這屬於極限制造。打樁錘替打環,就是中國一重極限制造的最新成果。」中國一重天津研發中心研究員周巖指著一台裝備介紹,它是由中國一重自主設計制造的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直徑只有7公尺,而打樁錘替打環直徑達8.88公尺。
采用傳統工藝,打樁錘替打環只能分段制造,再進行焊接,但這種方式容易導致效能不達標。整體鍛造,才能符合要求。
為此,中國一重自2019年啟動體外鍛造研究,2020年底成功「小試牛刀」,2023年新工藝在替打環上落地。「所謂體外鍛造,就是透過技術改進,讓加工裝備‘長出手臂’,將加工過程移至裝備外部。」周巖介紹,替打環是個異形結構件,直徑超大且截面復雜,因此延長的「手臂」加工精度一點也不能降低。
改革科研機制 啟用創新鏈
重大成果相繼誕生,離不開制度保障。「作為典型的裝備制造企業,我們把創新作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徐鵬表示,為努力實作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中國一重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力、競爭力,2018年以來,研發投入年均同比增長32.9%。
改革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今日的中國一重,大國重器接連下線。改革是中國一重砥礪前行的關鍵之一。
改革科研管理體系,由行政分派轉變為自主科研;打破看職位、重職稱等傳統做法,推行課題負責人「競聘制」;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式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全員全方位創新機制……一項項改革,破藩籬、暢機制、啟用力。
今年初,中國一重重型高端復雜鍛件制造技術變革性創新研究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團隊成員張心金很激動:「公司的好政策,讓我們年輕人也有加入團隊的機會。」
▲ 中國一重重型高端復雜鍛件制造技術變革性創新研究團隊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榮譽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企業如何保持競爭力?中國一重提出,面向未來,研發一代、試制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
研發增材制造,夯實產業基礎。采用傳統模鑄工藝,鍛件尺寸越大,內部越容易出現缺陷。瓶頸如何破解?另辟蹊徑,采用顛覆性工藝是一種可能。「如果說切削做的是‘減法’加工,我們則是用‘加法’來加工部件。」張心金說,增材制坯技術,類似於超大型的3D打印,讓超大鍛件的加工成為可能。
布局新型材料,增強競爭後勁。大型鍛件效能的提升,離不開材料的支撐。「在一定程度上,誰掌握了新材料,誰就掌握了競爭力。」周巖說,目前,公司正在研制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所需的高溫合金材料。當前,中國已研發出適應620攝氏度高溫的合金材料,但能適應630攝氏度,甚至700攝氏度的材料仍在研發中。
「發展永無止境。」徐鵬表示,到「十四五」末,中國一重將力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產業集團。
廠房內,巨型「鐵剪」機械手夾著火紅透亮的合金鋼錠緩緩移動,送入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一時間火花四射,鍛壓咣當作響,一派熱火朝天。
「裝備中國,走向世界」,中國一重步履鏗鏘。 (人民日報記者 李心萍 方 圓,圖片為編者所加)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