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8個月大孩子就會看臉色?專制的父母會給孩子的大腦和行為產生哪些影響?心理學專家揭示關系

2024-01-17親子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是兒童青少年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微觀環境,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日前,在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舉辦的新春學術報告會上,上海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蔡丹分享: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擁有溫暖、支持、保護、接納的環境,他就會有積極的發展動力;反之,而當父母過於大包大攬甚至是專制時,孩子的大腦和行為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八月齡孩子可以從成人臉色中讀出環境訊號

當家長和孩子互動時,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怎樣的親子關系能夠更好地促進孩子的發展?蔡丹提到了一項研究:事實證明,雖然八、九個月齡的孩子還在咿呀學語階段,但他們已經可以從成人的臉色中讀出鼓勵、安全、積極向上或是危險訊號。當成人和孩子互動時,甚至無需說話,僅僅靠臉色,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環境的安全度和適宜度。

以心理學中經典的視崖實驗為例。蔡丹曾以八月齡的幼兒為實驗物件。實驗中,研究人員布置出「視覺懸崖」。蔡丹介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擁有了深度知覺能力,當他們感受到危險時,會因害怕而退回。但當研究人員讓孩子的媽媽站在「視覺懸崖」的另一邊,做出開心興奮的表情鼓勵孩子時,大部份的孩子可能跨越「懸崖」。「當孩子看到母親的臉色時,不再害怕,選擇往前走,這便是來自母親的關心、鼓勵帶來的作用。」蔡丹說,主要養育者對於孩子情感反應的應對變化,會對孩子情感發育和安全感形成很大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始終成長溫暖、支持、保護、接納的環境,他就會有積極的發展動力。

當孩子面臨壓力時,也會有一段適應困難的過渡期。「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當在他遇到危險、風險、不安全、擔心的時候保護他,減輕其壓力。這種托舉和接納在孩子遇到困難、危險、不完美的時候尤為重要。」蔡丹舉例,每逢期末考試成績公布,總有家庭雞飛狗跳。「經常有家長問我,孩子考了58分,我該怎麽辦?我的回答一直是,依然要接納他。」蔡丹解釋,情感知識、溫暖鼓勵是孩子遇到困難往前走的最重要的動力。家長能夠肯定孩子,並且陪伴孩子讓他感受到安全,這是孩子內心的核心需求。

專制的父母將給孩子大腦和行為帶來負面影響

不過,接納和保護並不意味著大包大攬。蔡丹提到,在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沒有充分尊重孩子成長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甚至有人於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行過度控制之事,以愛之名,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發展的空間、時間。

這些行為將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為了探究結果,蔡丹團隊做了實證研究。團隊專門搜集了大量孩子跟父母的互動場景,使用工具來探測互動期間孩子的大腦情況。此外,團隊還將數學任務、積木互動、折紙任務,標準化的學業測驗成績等也列入研究。

「我們得出的第一個結論就是如果父母太專制,那麽孩子的大腦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蔡丹解釋,父母專制性教育會負向預測孩子的執行控制。所謂執行控制,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不恰當行為的能力,這也是預測低年齡階段小朋友行為表現的一個敏感指標。「簡單理解,如果父母太專制,孩子什麽都只需要聽父母的,他幹嘛還要自己控制呢?」

同時負向預測孩子還會影響到大腦的Alpha波。Alpha波可以使孩子放松,是成長過程中必要的愉快而放松的體驗。在睡前五分鐘,大腦Alpha波的頻次最多。根據監測結果,如果父母太專制,孩子大腦產生Alpha波的頻率會降低。當這種專制情況持續一年以上,孩子大腦的認知整體水平、註意力等方面均呈現整體負向發展趨勢。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孩子認知能力負向發展,父母會越來越專制,導致惡性迴圈,最終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蔡丹提到,有些父母抱有僥幸心理,認為等孩子「變好了」,「我就不用那麽累」。「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蔡丹說,事實是,只有改變家庭教養和親子互動的模式,孩子才有可能在這個環境中產生變化。

根據蔡丹的研究,如果父母給予太多命令會降低孩子的計劃性,甚至影響其數學表現。他談到,孩子需要自主計劃的時間,也需要犯錯的機會。當家長選擇跳過這些成長的必要過程,直接幫孩子搞定所有問題,發號施令時,那麽孩子的計劃能力就會下降,從而影響他的數學表現。

那麽,父母要怎麽幫孩子?在蔡丹看來,幫助要適度,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比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及時溝通,耐心陪伴。再如,母親和老師是孩子的歸屬感兩個重要來源。如果家庭中,爸爸支持媽媽,媽媽就可以給予孩子更強大的支持。

作者:吳金嬌

文:吳金嬌圖:上海師範大學編輯:儲舒婷責任編輯:樊麗萍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