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有一個很巧妙的技巧。
將自己從繁瑣事件中解放,將自己從輔導作業的細節事件中解放,將自己從無意義的比較中解放。
將這些被你解放的時間與空閑,真正放在孩子身上。身心愉悅地建立和參與自己和孩子的活動。
最後,你會得到你想要的。
1、處理好親子關系的前提,是解放自己
人在心力交瘁的時候,最容易被情緒所掌控。
如果我有10件事情要做,那麽我會心煩,會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為其他事情而焦慮。
如果我只有1件事情要做,那你可能會發現情況完全不一樣。
我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去處理很多瑣碎的細節。
小米很小的時候,家裏是請過阿姨的。
因為阿姨承擔了大部份的家務,我在面對家務的時候,壓力相對少了很多。我最繁忙的時候,是可以將一切放手交給阿姨去做的。
所以小米任性的時候,我會非常有耐心。
因為我要馬上去做,且必須做的事情,就是這一件。
其他事情都有人代勞。
前幾年疫情封城的網課期間,不少父母深刻感受到親子關系遇到了考驗。
神獸真有那麽大的殺傷力?
不,如果你不用頭疼其他事情,他應該沒有那麽可怕。
所以我特別支持,作為承擔養育責任主體的人,必須要首先解放自己。
你要學會逐步釋放自己的時間。
不一定是要請個阿姨。但就我的經驗來看,買個洗碗機、掃地機、洗拖一體機之類的,會很大程度上釋放你的時間與壓力。
小米7個月時,家裏已經沒有阿姨了。
我一個人帶著他,每天需要承擔巨大的工作量。
一個不到一歲的人類幼崽,他能夠將家裏弄得一團糟。自己滿屋子爬,玩具亂丟,吃飯到處漏,一天要換三四次衣服……一切殘局都需要我來收拾,偏偏他還隨時都在找媽媽。
那段時間,我只有趁他睡著的時候,才能拖地、洗碗、洗衣服、收拾屋子……
我還要抽空學習,準備和他玩,陪他閱讀、陪他做遊戲……
累得看誰都不順眼。
好不容易忙完了,剛想坐下歇歇,他醒了。
又是新一輪的戰鬥開始……
長此以往,要保持良好而平胡的心態,真的很不容易。
這不是說一句「保持平常心「,又或者別人給你一些或雞湯,或大道理就能解決的問題。
我的疲憊來自於我的身體,我的困乏來自於我的心靈。
像一根壓到極致的彈簧,我總會在某一時間崩潰。而離我最近的小米,必然會受此波及。
哪怕我能忍住,但我的無奈,我的嘆息,都會慢慢在他的心裏種下痕跡。
我們家最賢惠的二嬸,在獨內建兩個孫子的期間,也終於學會了每天給他們看動畫片,因為動畫片能讓他們少搗亂,能讓他們最大程度地不找奶奶,而她,也終於得以有時間去收拾一屋子的東西,讓他們恢復整潔。其實這是最大的誤區。
陪伴與家務,重要性的排序,一目了然。
但90%以上的家長,都會優先選擇家務。
因為家務舉目可見,也因為這個家的整潔,你已經保持了幾十年,它對於你來說已經是一種本能和習慣, 而放任孩子自己娛樂的後果,卻要幾年後才能顯現 ,且你不一定能將兩者牽扯到一起。
正確的做法是:
陪孩子,從陪伴到獨立,這個過程需要你一步步帶著他經歷。
早期的陪伴越高效,後期你需要花在他身上的精力就越少,這是一種正向奔赴。
而那些困擾你的事情,與之相比不值一提。
你可以請阿姨來幫你解決,可以為家裏添置洗碗機、洗地機、掃拖一體機……總之能夠讓你得到解放的一切東西。
事實上,我認為這些物件可能還比阿姨好用。
畢竟,每月都要支付薪資的阿姨,很容易讓你產生「她是否偷懶?「她的薪資是否合理」「我要如何與她相處」這些種種猜測。
而那些原本冷冰冰的機器。只會讓你覺得」哎,你咋這麽聰明?「
我有這樣的體驗,是從某一日,我在小米旗艦店買了個掃地機回來。
價格好像是1699,並不高,當時買的還是第一代,只能掃地,拖地還得靠自己。
然而就這麽個小東西,給了我非常美好的體驗。
每天下午4點,我會推著小米外出遛彎,逛一圈回來,整個地面基本上已經幹幹凈凈。雖然不能拖地,但掃地機每日兩次的打掃,對於只有我和他兩個人的家庭來說,已經能夠實作幾天拖一次地而不顯得臟。
同時,我將小米的爬爬墊四周弄上了圍欄,避免他的玩具亂丟,造成機器人卡殼。
於是,我減少了一大項工作。
這種感受,在我後來將它替換成掃拖一體機後更加明顯。
當掃地拖地不再是我每日兩次的工作,我發現小米弄撒飯菜、顏料倒在地上之類,都是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完全不值得我為之生氣。
它讓我每天少了一小時左右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減少了至少1/3的負面情緒。
當我將這些節約出來的時間用到其他方面,我明顯感覺到整個人的心態好了很多。
我可以在小米睡覺的時候為自己沖一杯咖啡,也可以多看一兩本書——這些為我帶來新的能量,並反饋在我和小米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後續幾年,我對家裏不少電器都進行了升級。它們極大的解放了我的雙手,讓我可以挪出更多的時間關註於小米。
豐儉由人。我不是家電行業的達人,對各項數據也沒有那麽清楚,以上兩款是我買過的。就使用感來看,貴的肯定比便宜的要好,但大多數家庭其實便宜的,大眾化的也能滿足需求。
都比你自己去幹好多了!每天至少為你節約出40分鐘—1小時!
搭個通道,大家有需要的自行點,不需要的接著往下看。
2、從輔導作業中解放自己
與從家務中解放自己不同,從作業中解放自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它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重要的核心,便是把事情交還給他的負責人。
比如,把教學交給老師,把作業交給孩子。
那麽剩下的孩子的事情還有什麽?
日常分享,課余興趣、感受生活,興趣培養……
大多數,都是屬於可以愉悅完成的事情。
是的,當你讓所有的事件都各歸各位以後,大機率你會發現和孩子的相處時光,成了你們兩都非常享受的時刻,親子關系自然就更好。
那怎樣讓自己從學習任務中達到70%以上的剝離?
這需要從孩子早期開始規劃,為他打下一些核心基礎,讓他能輕松應對學業要求。
也需要你從早期開始了解當代教育現狀,不容易在事到臨頭時亂了陣腳,一頓胡亂輸入。
這時候,早期解放自己的優勢能夠體現。正因為你沒有很大的瑣事,所以你能夠空出時間,抽空提前了解將來會面臨的環境,並預先做好應對準備。
這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看起來似乎需要父母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但其實路線搞對了,並沒有想象中那麽艱難。關於這個話題,最近準備好好寫一寫,這裏先放個大綱:
年齡 | 具體措施 |
---|---|
2歲 | 開始為孩子做啟蒙規劃——閱讀、數感、英語,父母用相對充分的時間做好認知準備 |
3歲 | 開始實操 |
4歲 | 英語、閱讀漸成習慣,雙方都已找到比較舒適且輕松的模式,數感方面增加桌遊、益智玩具,無痛提升孩子的數學興趣 |
5—6歲 |
閱讀方面,開始增加中文分級、現實化一些的繪本、同時學習拼音。
數學方面,加入一些學前思維類書籍、數學繪本和遊戲書 英語方面,有了前期積累,開始選取繪本進行精讀。 學前銜接部份,控筆訓練,每日少量寫一些數位、拼音和簡單的漢字 每日聽覺訓練開始,主要是培養孩子上課聽課的能力。 |
有興趣的可以關註一下,最近正想寫寫這方面的實操。看起來似乎並不輕松,壓在身上的擔子很重。其實,當你做到了文中的第三點,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並不難。
一步步走來,大概到了小學,你就會收獲一個具有吸收力的孩子,很多困擾的問題,對親子關系造成嚴重影響的問題,在這個階段,你已經可以半輕松狀態交待給各類APP,而你自己更多的,則是從旁觀察與審視,你會多出很多的從容與信心,也更容易成為孩子交心的物件。
以上三本書,對於孩子3歲左右到學齡前的數學思維培養有很大好處。裏面提供了大量在家用簡單道具就能和孩子玩起來的小遊戲。
對於很多無從下手的寶媽來說,它們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數感,可以從它們開始。我曾經將它們推薦給很多機構和幼稚園的老師,並受到他們的廣泛好評。
這套對於低齡孩子學英語有一定幫助,尤其是父母英語不大好,對英語啟蒙有些無從下手的,可以參考。
這是一套關於孩子早期親子共讀的體驗書,在我最初的親子共讀體驗中,它給了我不少啟示。
本文目的不是推書,這些書大多數已經再版或基本絕版,但它們確實曾經給我有過方向性的指引,在此不做過多敘述。
之後也會專門開文寫一些真正覺得有用的書籍。
現在還是回到正文。
第三是將自己從非重要的事件中抽離。
這裏是一個重點。
我見過非常多的媽媽,她們每天都在研究各種育兒書籍,每日定著鬧鐘去看各平台的教育博主直播,每天積極刷朋友圈、公眾號,試圖找到各種蛛絲馬跡能讓孩子洗心革面,又或者是實作重大突破。
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
其實這並沒有什麽用。
也不是完全沒用,你會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這是它對於大多數人的作用。讓你知道錯在了哪裏。
其實博主也好,育兒書也好,他們的大多數經驗,都是可取的。
可是,那麽多的經驗,你取得完嗎?
如果你不是打算成為一個教育博主或專家,那麽其實你完全不需要去追那麽多更新。
如果你對此一無所知,那麽只追1—2個博主,完全復制她的經驗,對你來說可能壓力更小,實操性更強。
你可能做不到她那麽好,但你會得到時間用於思考——她的方法,對我是否適用,我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調整?
你也可以只看1—2本育兒書,這更利於你在短期內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實踐方案。
如果這1—2本讓你產生了新的思考,或者你對此有不同的看法,那麽你可以 再看一本。
這是個資訊爆炸的社會。 但太多的資訊,缺乏資訊整理能力和強大邏輯的大腦,並不適合去一次性去面對。
即使是資訊處理能力較強的人,在接觸新領域的時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熟悉、接受這個領域的相關通識,之後才有可能去創新、拓展,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向前。
我看到的大多數樂於資訊搜集的媽媽,
她們中的一半,花費了70%的時間用於資源、資訊的搜集,然後用不到30%的時間去行動。
她們中的另一半,花費70%的時間用於各類搜集,然後致力於全部對準自家娃精準投放,娃崩潰之。
所以,效果顯而易見。
很多博主的現時成功案例,在於她的操作中,都有其底層理論作為核心支撐。她的操作環環相扣,並不是你集眾家所長就能夠做得更好。
你要對自己有所認知。大多數人,是無法處理繁復資訊,並從中進行剝繭抽絲的。
它更可能為你帶來焦慮與無所適從。
就像很多媽媽經過努力的比較,買了一大堆育兒書,最後發現自己無從下手,孩子完全不按媽媽想的那樣做。
很多新手媽媽會聊起某些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看法, 其實大多數時候,殊途同歸。
但你要相信,任何一種相對的理論,之所以能出現在你眼前,是因為它都有成功案例,且不是一個兩個。
你首先需要做的是相信他,學習他,執行起來,並堅持。
在進行中發現問題,在進行中提升自我的認知,在進行中去深化、去升級你的理念與體系。
而不是對著一大堆育兒博主、APP,墻頭草一般的抓耳撓腮,選擇無能。
太多的選擇等於沒有選擇。你得相信這一點。
它能從根本上緩解你很大的焦慮。
最怕的,就是你今天想這樣,明天想那樣,將孩子當成一個試驗品,換著法兒的折騰。
最後你的收獲一定不會太好。
最後來敲一下重點:
將自己從繁瑣事件中解放,將自己從輔導作業的細節事件中解放,將自己從無意義的比較中解放。
將這些被你解放的時間與空閑,真正放在孩子身上。身心愉悅地建立和參與自己和孩子的活動。
最後,你會得到你想要的。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