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能力確實是生孩子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
這個問題困擾的不光是夫妻當事人,更多的可能是雙方父母,尤其是獨生子女更甚。
經濟基礎是物質生活的根本,如果說可以不考慮孩子未來的教育,醫療和衣食住行可以完全忽略經濟問題。只要孩子有口飯吃,餓不死就是養育標準的話,倒是完全可以生育。
很多人都會說這些都是廢話,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可能不考慮。甚至有口號喊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那麽為什麽在50-60年代的時候,很多農村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甚至連口飽飯都吃不上的年代,更別提現在的教育和醫療了。那麽為什麽以前倒是無所顧忌的生育,甚至國家出台政策要優生優育,要結紮控制人口呢。到了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條件完善了,教育資源充足了,卻更多人擔心沒錢養不起的窘境。
主要是年代不同思想觀念不同,時代不同人民任務不同。從國家改革開放到現在也有幾十年了,國家、人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社會分工更加明確,行業更加精細,競爭也是比以前更加激烈。
那麽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獨立工作,少則十幾年,多則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一個孩子的出生從醫院到幼稚園,從嬰幼兒的奶粉服裝玩具啟蒙教育到興趣班特長班幾乎可以說是滿滿當當,現在孩子一年接觸到的資訊量和所承擔的學習任務是50年前的孩子沒辦法想象和比擬的。
在如此巨額開銷的背後,是父母乃至整個家庭都需要去承擔的經濟壓力,目前普遍的房貸車貸,可能就已經勒緊了兩代人甚至三代的人褲腰帶。這個時候再去養育一個吞金巨獸,可能很多家庭就會猶豫不決,暫時將養育下一代的計劃暫時延緩,等到經濟能力具備了再去做這件事。
其實這是大部份人的正常想法,很多人也是這麽做的。但是實際上養育孩子的關鍵不在於經濟能力,還是在於養育能力。所謂養育能力包含了物質撫養和情感撫養。從孩子終生來看的話,情感撫養的重要程度遠超過物質撫養。給孩子一個好的性格、人格比給孩子穿金戴銀來的更實際一點。
現在很多家庭一味的追求給孩子優越的物質條件,經常外出打工,或者將孩子托付給留守老人或保姆。讓孩子從小有情感撫養的缺失,那麽情感缺失會導致孩子存在一定的性格不穩定性。關註過未成年犯罪的朋友一定知道,未成年犯罪多半是因為家庭不穩定的原因導致的。
所以經濟能力不是養育孩子的唯一指標,更多的是需要撫養人情感養育,經濟只能解決孩子一時的問題,好的性格培養卻可以讓孩子在人生的馬拉松上贏到最後,如果你有考慮將來生孩子的打算,最好及早開始對以後孕育及生育上的相關問題做好了解和準備,可以在手機裏裝個G動,提前跟著做盆底肌鍛煉有助於孕婦在順產時加快順產行程,增強分娩動力,也會對產後的身體恢復有所幫助,裏面還有許多科學育兒課程可以跟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