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如何培養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2021-07-23親子

我非常愛讀書,愛到直接決定學中文系,然後天天讀書,意猶未盡。甚至還想得空整個博士讀讀。

小時候,我的愛好是讀書,上學,寫文。

現在,我的還好是讀書,上學,寫文。

只不過,我現在上學是當老師,不是當學生了。

基於我個人經驗和教育經驗,其實培育孩子對閱讀濃郁的愛,可以概括為一個公式:

良好的初步印象+持續的外界動力+內發的滿足愉快+

首先,家長對待書籍的態度,要讓孩子覺得書籍是重要的,而且是有趣的。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我爺爺有一套書籍,放在玻璃櫃裏,小心拉好玻璃櫃門,每天拿出來一次。

我爺爺一般在新聞聯播後開始讀書,從胸前拿出平時不怎麽用的鋼筆,一點點在上面批註。

這個時候,連爺爺最寵愛的我也要閉氣凝神,不能打擾他讀書。

那個書放得特別高,像是什麽獎杯一樣,被保護得特別好。

我那時候還更小,記憶裏有很多站在底下看玻璃櫃的情形。

後來,我讀了幼稚園,我爺爺允許我把自己最喜歡的課本放到玻璃櫃裏,我就特別開心,每天回來都扯著奶奶去給我放進去。

後來,我長大後,才知道我爺爺天天看得書是【毛選】。

從這裏,我知道書很重要,是好東西,一定是裏面有很寶貴的東西,所以才要保護起來

後來,我自己的書籍,從小學到現在,都放在我家裏的地下室,一本都沒扔掉,被我爸爸給我保護得很好。

但是裏面到底有什麽呢?

我爸爸給了我答案,裏面有無數很有趣的東西。

後來我離開了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住一起了。

我爹性格很活潑,超級寵我,下小夜班特別累,還要抱著我,給我講故事。

他給我講了好多演義類故事,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傳聞。

但是我爹是聽評書聽慣了的,他會「預知後事如何」,我就急眼了,天天盼著他講。

後來我就問,這故事是哪來的?

我爹每次都說,書上的。

我一下就來勁了,在學校拼命學讀拼音和識字,就為了有一天能自己讀書,這樣就不會「預知後事如何」了。

後來到了三年級,終於能讀字了,我立馬就拉著我爸給我買書,要那種有他講得的故事的,那種大人書,不要有畫的。至今都記得當時的開心,感覺自己坐擁了一個寶庫。

我爹放到現在,那就是優秀的親子伴讀範例。我小時候就光沈迷他講得各種戲曲名場面和評書段子了。

從他這裏,我感覺到了,閱讀是有趣的事情,特別有趣。

自此為止,我對於閱讀有一個很良好的初步印象,但是這還不夠。

我印象裏,幾乎沒有小孩不喜歡閱讀的,只不過後來,被教育環境剝奪趣味的人,會很多。

我對閱讀持續的愛,來源於兩個。

第一,我家裏人對我閱讀沒有任何限制。

什麽一定要讀名著啥的,不存在的。

我什麽型別都讀,我家裏人什麽書都給我買,只要我想要。

我讀書就亂七八糟的,對什麽感興趣就讀什麽書。經濟學的,工程類的,冒險類的,所謂文學名著類,民俗鬼故事啥的,啥都有。

我爹是礦工,我記得我有段時間對他的工作很有興趣,還買過關於采礦技術類的書籍。

在我家裏,從來沒人和我講,你讀這個沒用,不許讀什麽的。

我不僅一個人看,我爹比我來勁。他是十級民俗鬼故事愛好者。

家裏有全套【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那都是他借我名義,出錢一本本買的。因為怕暴露他有私房錢的事情,所以就把錢給我,突出一個慫字。

網路小說也讀過不老少,其實也挺有用的。我本碩論文做得就是網路文學研究,特順手。

後來當了老師,才知道有多少家長,非要自以為是,逼孩子讀自己認為重要的書籍。

成人的趣味和認知階段和小孩不一樣,你覺得有趣的,他不覺得;你覺得有用,他不理解。

長期下來,就會損害閱讀的天然樂趣,然後導致孩子不讀書了。

第二,我家裏人鼓勵我讀書,而且從來不打斷我閱讀

我們家裏,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這邊,只要小孩讀書,就是全家支持。

親戚朋友看到孩子讀書,都要誇孩子有出息。

所以我小時候愛讀書,一定意義上有虛榮心促動,就愛讓別人誇我。

除此之外,我讀書比較沈迷,在飯桌上,在睡覺前,各種讀書。

我爸媽是快樂至上主義者,從來不愛嘮叨。他們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了,我愛讀多久讀多久。

我能一個假期不出去,在家裏呆著讀書,就天天讀,吃飯也有一頓沒一頓。

這樣的好處是,不但趣味沒有被損害,我的專註力從沒被打斷過,我做什麽都很容易沈浸進去。

就是後來上研究生,那種文學理論和哲學類,別人讀幾下就放棄的,我能一直琢磨著讀下去。

很多家長特別喜歡插手和管教小孩。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就很喜歡強行打斷孩子的玩耍和閱讀,自以為達成了管教的目的。

但是專註力這種東西,它是需要培養的。一定要給孩子玩耍和閱讀的空間,甚至最大化,讓他能有沈浸下去的體驗。

以及,如果一個小孩容易沈浸深入體驗書籍,他就不是很容易被膚淺的樂趣吸引。

比如。我對於一切能特別愉快就獲得答案和獎勵的東西沒有興趣,比如遊戲。

這種持續閱讀和外部帶動,最終會有一個導向,它會讓孩子體驗真正的內發滿足感。

這個滿足感,一方面是求知欲被持續滿足的快樂。另一方面,所讀和所學在後期被連結起來了,知識輸出會很快樂。

家長要一定意義上給足孩子展示的平台,能讓他足夠多去展示閱讀成果。

比如小孩讀完書,給你講他讀的故事的時候,不打斷他,反而要鼓勵他講下去。

家裏聚會,如果孩子願意展示一把,背誦詩歌啥的,也一定給他展示機會,鼓勵他去,但不要逼他。

平時可以一起看競賽問答類節目,然後鼓勵孩子搶答,如果有類似節目能親自參與,那肯定要讓孩子試試。

還有投稿啥的,都可以鼓勵他去參加,體驗知識輸出的快樂。

以上,都說明一件事,不要把閱讀非要和學習成績聯系在一起,天天叨叨你讀書沒用。

我從初中開始,就突出表現在上課對課外知識的聯想和延擴上,在寫作能力上,明顯高於同年齡段的學生。

之前同學聚會,他們對我的印象就是,上課的時候,老師提的知識,特別是文化類,就沒我不知道的。

再就是寫作能力比腰間盤還突出,初一就能寫文質兼美的散文,一度語文直接拿滿分。

這些都是屬於知識輸出的樂趣。因為知識輸出是一種更加理性和復雜的樂趣。

較之之前的純快樂輸入,滿足求知欲。知識輸出能給孩子功利性的樂趣,讓他真正認識到閱讀的和自我的磅礴力量。

閱讀是一件人生大事,而且是屬於人本源的事情。

我講了很多次,孩子的人生起點,不是學區和學位,而是好的家庭。

家長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水土和最早的天賦。如果家長自己都搞不清為人和閱讀,那就別指望孩子能把這事弄清楚。

如果有家長真的搞不明白,我的建議就是,別管孩子,讓他自己搞。

萬物會自發找到向陽的途徑,前提是你別亂剪枝,亂挖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