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我聽到的身邊朋友的案例。
她家親戚因為泡麵沒有營養,從小到大嚴防死守,沒有讓孩子吃過一口泡麵。
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但至少在她看來,真的是沒讓孩子吃過。
直到孩子上了大學,因為離家很遠,父母已經管不到了,這孩子吃了半個學期的泡麵,各種口味換著吃,等到五一回家時,身體像個氣球一樣胖起來了,一臉青春痘簡直像換了一個人。
還有一個發生在我家的真實案例。
我家娃,之前因為禁止喝可樂,嚴防死守之下,每次看到可樂,孩子都是兩眼放光。
一旦摸到一瓶可樂,不喝完是決不罷休的。
其實可樂真有那麽好喝嗎?並不是。
孩子這麽做,只是因為對之前家長禁止的一種反抗,越是不讓我做,我就偏要試一試。
泡麵和可樂,其實在物品本身之外,還帶上了一層禁物加持的神秘光環。
後來我家放開了對可樂的管制,一次性買一件24瓶330ml的放家裏,想喝了隨時有,孩子也就沒那麽上癮似的想喝了。
現在可樂擺在桌上,有時候開啟一瓶,三五天的喝不完。
禁止其實是一種很大的誘惑,越是禁止,心中的沖動就會越大。
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是這樣。
不相信的話,舉個例子,你一定有感受。
歷朝歷代的禁書差不多都是如此,越是禁止,就越是流傳的廣泛。哪怕沒看過,應該也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如果真的擺一本在你面前,相信哪怕出於好奇心,你也會翻一翻,想看看都寫了些什麽。
所以,堵不如疏。
在我看來,打遊戲也是如此。
絕對禁止,並不是一種好的方式。
如果限制的太死,在孩子心裏其實就埋下了一顆種子,一旦脫離父母的管控,孩子很可能遊戲成癮。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還能管得了,但管到什麽時候是個頭呢?
孩子總有長大、離開自己的一天,所以,不如早一點訓練孩子自律的能力。
但不禁止也不是絕對的放開,該管理的還是要管理。
6歲之前,能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就不接觸。6歲以後,開始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每天規定10-30分鐘的時間,打遊戲看動畫片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規則意識,孩子超時時,可以從第二天的時間裏扣除。
等到孩子上小學後,遊戲也可以玩,但一定要在學習任務完成後,還要和孩子約定好時間。
孩子養成習慣之後,就會越來越能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遊戲時間,不容易出現沈迷遊戲而荒廢學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