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到底該不該允許孩子打遊戲?

2024-04-13親子

打遊戲不是孩子的必需品,也就是說——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玩遊戲的。

在當代社會,人們預設孩子一定離不開手機,一定會玩遊戲,一定會刷短視訊,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大家才開始為孩子提供遊戲、智慧型手錶、手機和短視訊,並且允許孩子玩這些東西。

當孩子們都開始玩這些東西時,自然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從而與家長產生矛盾,這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孩子玩遊戲,這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要不要的問題。應不應該,這是一個復雜問題,充滿了爭議,我們很難說到底是否應該,但要不要就變成了個人選擇的問題,那就好辦多了。

我們可以選擇讓孩子玩遊戲,也可以選擇讓孩子不玩遊戲,這只是個人選擇,就不用去糾結是否應該了。

在我看來,孩子不玩遊戲,不玩手機,不看短視訊,不玩智慧型手錶,這根本不會影響他們的個人發展。雖然幾乎所有的大人都離不開手機,不是在玩遊戲,就是在刷短視訊,但這並不是讓孩子也跟著玩手機的理由。

我們不能說,由於手機是必備品,所以孩子就可以玩,或者說由於孩子遲早都會玩,所以現在就可以玩,因為這是兩回事,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在不同的階段,一個人所做的事情是不同的,我們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要求和約束。

大人可以玩手機,所以孩子就可以玩,這表面上看起來很合理,其實完全不合理,因為大人不是孩子,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大人可以抽煙,可以喝酒,可以談戀愛,可以熬夜,可以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但孩子不行,為什麽呢?因為大人不是孩子,就那麽簡單。

如果我們讓孩子像大人那樣自由自在,沒有約束,沒有監管,會帶來什麽呢?答案是:會帶來災難。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因為玩遊戲,和家長產生激烈的沖突,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癥,甚至有的孩子因為這樣的沖突,選擇了輕生,給家庭帶來了永久的傷痕。

所以,我們就認為正是因為家長不允許孩子玩遊戲,所以才發生了悲劇,如果家長開明一點,允許孩子玩遊戲,就不會發生悲劇了,這樣的想法看起來非常合理,但我覺得完全不合理,因為這樣的因果聯系是不成立的。

許多家長因此而陷入糾結,如果讓孩子玩遊戲,會擔心孩子沈迷,如果不給孩子玩遊戲,又擔心孩子叛逆和抑郁,無論如何選擇,最後錯的那個人都是家長,進退兩難的都是家長,而孩子卻不承擔責任,這是荒唐的。

事實上,孩子是教育的主體,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教育承擔主要的責任,而家長則有義務監督和指導孩子,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三類不同的家庭是如何對待遊戲的?

Raina的好朋友萌萌非常喜歡玩遊戲,因為她的爸爸是一位遊戲達人,在爸爸的引導和推薦下,萌萌愛上了遊戲,遊戲成為萌萌和爸爸的親子活動,他們有空的時候就會玩玩遊戲。他們玩的不是手機遊戲,而是任天堂的遊戲機,任天堂的遊戲機主要是運動類的休閑遊戲,算是一種益智類遊戲。

每次我們去萌萌家玩時,我們兩家人會一起來玩任天堂的遊戲,我們到了朋友家,自然也會「客隨主便」,畢竟任天堂的遊戲品質還是比較高的,不算是垃圾遊戲。

但在我們家,我們一般是不玩遊戲的,我自己會玩一些手機遊戲,但Raina不會玩,因為我沒有為她提供和創造玩遊戲的條件,我也不提倡她玩遊戲。

雖然我自己喜歡玩遊戲,但我並不認為需要將遊戲愛好傳承給下一代,相反,我太了解遊戲帶來的壞處了,遊戲並不會讓我變得聰明,也不會讓我變得擅於社交,也不會讓我獲得成長,遊戲對我的壞處遠大於好處,我從未透過遊戲受益,雖然遊戲看起來很好玩,但我知道那只是讓我分泌了更多的多巴胺而已。

Raina有時候也看我玩遊戲,當Raina因好奇心想要嘗試一番時,我就會讓她體驗5分鐘,讓她感受一下,並且我會向她普及遊戲知識,我會告訴她遊戲是如何設計和開發的,告訴她遊戲背後的成癮機制和設計原理,這就是一個祛魅的過程。

在我們家根本不存在「為什麽爸爸可以玩遊戲,孩子卻不能玩遊戲?」這樣的邏輯,因為這樣的邏輯本身就不成立。我時常對Raina說:「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從樓上跳下去了,你也會跟著一起跳嗎?」在我們家非常強調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我玩遊戲和Raina玩遊戲之間沒有任何的相關性,我們各有各的興趣愛好,Raina不會因為爸爸存在不良嗜好,自己就要跟著學,我們在這方面是分得很清楚的。

言歸正傳,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對遊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無論我們是否玩遊戲。當Raina體驗過遊戲,並且了解遊戲的個中細節後,她對遊戲也就沒有那麽大的興趣了,相反,比起Raina從事的興趣愛好來說,遊戲就顯得枯燥和乏味了。

當Raina看到同學們都在玩蛋仔遊戲時,她會告訴我:「我和他們在一起時,玩一下就好了。」顯然,遊戲對她的吸重力不大,因為她從我這裏了解到了蛋仔遊戲究竟是一款怎樣的遊戲,雖然這是他們學校最火爆的一款遊戲,但在我們看來,它其實只是徒有虛名。

Raina喜歡聽故事、做手工、繪畫、滑輪、騎自由車,這些事情都比玩遊戲更加有趣,我們知道這些興趣愛好是真正能夠讓人受益的,但遊戲卻不會,即便所有人好像都在玩遊戲,但我們知道它不會讓我們真正受益,並且它根本不好玩,除非我們沒有發展出健康的興趣愛好。

有人說,遊戲能夠讓人變得聰明,能促進人的邏輯思維,鍛煉人的動手能力和反應速度,其實那更多的是遊戲商家的套路。

如果我們真正想要變得聰明,真正想要發展邏輯思維,我們就應該去學習數學。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鍛煉動手能力,我們就應該學習手工、繪畫、陶藝,或者學習設計、烹飪和收納。

事實上,我們只要保持足夠的睡眠時間,並且熱衷於運動,這樣就已經能夠讓自己的大腦變得聰明許多了,這比玩遊戲帶來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但玩遊戲,往往與這樣的成長背道而馳,它不僅不會讓我們變得聰明,反而讓我們註意力渙散,精神萎靡,熱衷於熬夜和神經麻痹,我們的智力水平只會越來越低。

很顯然,我們有太多更好的訓練方式,而不是被遊戲所誘惑,我們不想被遊戲廣告和遊戲文化所侵襲。

Raina還有一位朋友天天,天天的父母是老師,但他們並沒有阻止孩子玩手機和智慧型手錶。天天比較沈迷於遊戲,我每次看到他時,他都在玩遊戲,並且幾乎一直都在玩遊戲。天天的父母覺得孩子大了,應該有玩遊戲的自由,於是默許天天玩遊戲。和萌萌不同,天天玩的是當下最火熱的手機網遊,我對這類遊戲太了解了,這類遊戲通常非常火爆,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遊戲,它們非常容易讓人沈迷其中,並且以慣用的手法來刺激人們進行消費。

孩子玩這類遊戲,沒有任何好處,只會有害處。天天不僅喜歡玩遊戲,他還因此結交了一些朋友,這些朋友和他有共同的愛好,遺憾的是,這些愛好都可以稱之為不良嗜好,這就是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很多家長都認為男孩子就應該玩手機、玩遊戲,否則就不是一個男孩子應有的樣子,這樣的刻板印象會讓更多的男孩子沈迷於遊戲和手機,因為他們可以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縱容,即使他們已經開始沈迷手機,並且影響到了學業和生活,他們仍然認為玩手機和玩遊戲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最近,我發現一些聲音在讓孩子玩手機變得「政治正確」,一些有影響力的人在公共場合提倡孩子擁有「手機自由」的權利,擁有玩遊戲的權利,家長不應該阻止孩子玩手機和遊戲,家長甚至應該積極向孩子提供手機和遊戲,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是危險的。

因為,人性是貪婪的,當孩子愛上遊戲時,他們很難有效的控制自己,他們的意誌力和自我約束力是很脆弱的,我們不能因為少數家庭的孩子能夠很好地控制遊戲對自身的影響,我們就認為別的孩子和家庭也能夠做到。

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是—— 多數家庭的孩子並不能合理地控制玩遊戲的分寸,他們往往更傾向於沈迷其中,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對孩子的監管力度會逐年下降,以至於孩子們在初高中時,很容易受到遊戲的負面影響。結果,孩子們並不是越自由,就越能自我控制,反而可能會越自由,就越無法自控。

我並不認為「孩子們只要玩得足夠多,就可以對遊戲免疫」,我更不認為「孩子們之所以沈迷遊戲,是因為玩得太少」,這樣的說法並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這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透過少數案例倒推出來的結論而已,這並不具備參考價值。

結束語

在我看來,我們期望孩子遠離遊戲,發展更健康、更有價值的興趣愛好。

如果孩子一定要玩遊戲的話,也要玩一些高品質的遊戲,因為越是高品質、高水平的遊戲,越不容易讓人沈迷,因為它的難度會更大,門檻會更高。並且,它還能提升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雖然這樣的提升很有限。

與此同時,孩子玩遊戲還要接受家長的監管,控制玩遊戲的時間和節奏,讓遊戲成為個人正常的休閑愛好,而不會被遊戲所左右。

Raina雖然平時不玩遊戲,但每次去萌萌家玩遊戲時,只需要玩一會,就能夠追趕上萌萌,甚至超越萌萌,因為遊戲對人的提升是很有限的,它更多的是一種休閑和消遣,是一種娛樂方式,真正想要獲得成長,變得聰明,提升動手能力,那是需要參與學習和訓練的。

我們常常把普通的遊戲玩家和職業的遊戲玩家混為一談,認為他們是一回事,只是水平不同罷了。其實,他們根本就是兩回事。職業玩家是一份職業,是一份專業,他們需要參與專業的學習和訓練,普通玩家只是休閑和娛樂,他們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對自身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他們面臨的挑戰和難度也是完全不同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們都在玩遊戲。

最糟糕的情況是:孩子沈迷於低水平的垃圾遊戲,被遊戲設計的套路掌控了,並且他們的人際關系和註意力都是圍繞遊戲和其他不良嗜好展開的。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玩遊戲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是否允許孩子玩遊戲,這是個人選擇,而不是道德判斷。但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遊戲的邊界在哪裏,知道什麽遊戲是高水平的,什麽遊戲是垃圾遊戲,什麽是遊戲成癮,什麽又是不良的遊戲社交。

我們還需要知道,遊戲不是孩子的必選項,孩子是能夠排除遊戲的幹擾,去發展更有意義的愛好的,他們的休閑和娛樂可以更健康,也可以更有價值,並且可以更有趣。

一個不玩遊戲的孩子,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別的興趣愛好,去學習,去訓練。這樣做會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大機率上,發展其他領域的愛好,會讓孩子受益更多,成長更多。

我們不是說孩子就百分百不能去發展遊戲相關的興趣愛好,而是這樣的發展道路還不是主流,它存在較大的風險,而受益卻很少,它失敗的機率很大,成功的機率很小。

我們很容易找到因玩遊戲而玩物喪誌的孩子,很容易找到沈迷遊戲,不思進取,耽誤前程的孩子。但卻很難找到因玩遊戲而變得優秀和豐富的孩子,這就是機率的不同。

從機率上來說,玩遊戲的人有很多,但因遊戲而受益的人卻不多。我們可以看看身邊的人,玩遊戲的成年人是很多的,尤其是男性,但從事遊戲相關行業的人卻不多,在我身邊其實就只有一位朋友是從事遊戲開發行業的。

多數家長都不喜歡孩子玩遊戲,這是有道理的,大家都不是傻瓜,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弊。如果玩遊戲真的有那麽多的好處,家長和學校老師早就鼓勵孩子玩遊戲了,有何必對遊戲喊打喊殺呢?

我們看到一些家庭因玩遊戲的事情,與孩子產生了激烈的沖突,其實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更加復雜,遠不是玩遊戲或玩手機所能解釋的。

當一個孩子開始沈迷手機和遊戲,從而荒廢學業時,他們存在的問題其實已經遠遠超越了遊戲和手機的範疇。

就拿天天來說,他不僅僅是沈迷遊戲那麽簡單,他的社交圈,他的價值觀,他的親子關系,他的心智水平胡認知水平,他的知識結構,他的視野和格局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問題。

沈迷手機遊戲,只不過是一個外在的顯性表現而已,其內在問題才是真正需要家長去關心和重視的。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行,玩遊戲也無所謂,這就是搞錯了教育的目的,只看到了外在的顯性條件,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在發展。

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就很重視電子產品的正確使用。很多抖音的教育主播都在提倡讓孩子玩手機,把遊戲當成一種正常的興趣愛好,只要有所控制就好了。

但我們走了另一條路,我們不想把時間用在手機娛樂上,這是我們的選擇。

於是,我們開始弱化手機的影響力,開始積極發展各種我們認為好的興趣愛好,結果我們真的就發展出了別的愛好。

並且我們學會了利用互聯網、手機和平板電腦來更好地輔助我們發展興趣愛好。

我們用這些科技產品來幫助我們學習,在小紅書上查手工教程,在app上聽故事。

當我刷到好的視訊內容時,也會分享給Raina。手機是我們聯系世界的一種方式,但我們會選擇以怎樣的方式去連線,而不是手機餵我們什麽,我們就吃什麽。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兒吧,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次再見。

( 我是raina爸爸,喜歡分享一些獨特的帶娃心得。如有更多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 @ raina爸爸。如果您願意,希望您點贊,或收藏,或分享,或關註。這樣就會有更多人看到我,也會有更多人給我反饋,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