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如何對待處在「魔鬼的兩歲」的寶寶?

2019-01-06親子

想起了自家妞那令人抓狂的兩歲炸毛期了:一塊餅掰一半給她,不要,要整個,拿整個給她,又哭又鬧,要剛才那個餅是整個!

回家開門,要自己開,一個手賤先把門拉開了,又哭又鬧,好吧,把門關上小祖宗你再開一遍,不行!一定要剛才那個門自己開,敢情過了三秒鐘門就不是那個門了

進電梯又一個手賤,先按了按鈕,好吧炸毛開始,留下老母親在電梯裏鄰居同情的目光中風中淩亂…………

這是什麽現象?這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Terrible 2 和Horrible 3現象了。 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是不是過了3歲小天使就回來了?其實還有無奈的4歲......忍無可忍的5歲.......6歲?

6歲……過來人告訴你,難道你沒聽說過什麽叫: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麽?

大部份家長都知道,這是孩子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 叛逆期 是成長的表現,意味著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我來和大家聊聊,人的自我意識是怎麽形成的:

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她會有一種:我即上帝的全能感。有了餓、困、冷等不舒服的感覺,就應該有人來讓它們立馬消失的。很遺憾,小baby很快就會發現:人類世界是殘酷的,上帝什麽的是不可能的,可憐的他們只能透過哭來發泄不滿

這段時期的嬰兒,是不分客我的,他們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認識。所以你會發現,當有一天這個嬰兒把自己的手指頭伸到嘴裏時,他是非常驚喜的,有一種發現了新大陸的感覺:這是什麽這麽好玩?

然後就會樂此不疲的,津津有味的研究這個長了幾根叉叉的「東西」,直到有天把腳丫子也掰到了嘴貝瑞——耶!又是兩個新玩具!

就這樣研究自己的身體到一歲左右,小Baby們開始有點進步了: 能夠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物件區分開來, 我仍——玩具會飛出去;我拉——小汽車會接近我;我搖——撥浪鼓會響;小Baby們終於開始意識到:「我」是裝在一個身體裏的

這樣大約又過了一年,終於有一天,出現了一個標誌性的變化: 小寶寶們開始用「我」來代表自己(掌握了代名詞「我」)。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註意到:孩子剛開始會說話時,是用平時周圍的人叫他的那個稱呼來指代自己的:「寶寶餓了」、「這是果果的」、「貝貝不喜歡」。然後突然有一天,他們開始用「我」來指代自己了:「 不要」「 喜歡蘋果, 不喜歡香蕉」,這是自我意識發展上一個質的飛躍,代表著孩子們開始區分客體世界和主體世界。

怎麽辦呢?讓我來給你提供點幹貨吧

炸毛表現一:破壞力驚人,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評和制止,一制止就炸毛。 比如有孩子的家庭都很熟悉這樣一個場景:小貼紙到處貼,彩筆到處畫,沙發上、家具上、墻上。。。。到處是你家孩子的「大作」,陳赫就在微博上吐槽過他家Anan到處亂貼貼紙搞創作,連狗狗尿布也不放過

對這樣的表現,家長通常的反應是:「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可以在沙發上畫畫」「不許把貼紙貼在電視機上」「墻上是不能畫畫的」

你家是不是也經常充斥著「不可以、不許、不要」的聲音呢,可是要知道對幼兒那小腦袋來說, 往往只聽得進去「不」後面的那個詞,然後繼續該幹嘛幹嘛, 仍爾一天念十遍,我自我行又我素。

其實,你需要改變說話的方式, 不要用「不要做XXX」的方式。孩子是不知道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該做的,孩子有畫畫、貼貼紙的創作需要,而家長又這也不行,那也不許,孩子只好亂來

你可以準備一疊白紙、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讓孩子去發揮,告訴他,這紙是專門給你畫畫的,你的玩具箱是專門給你貼貼紙的,直接告訴孩子什麽是可以做的,他們的亂貼亂畫的行為就自然減少了。並且,一定記得,在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了之後,及時表揚他們,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 用良好行為替代不良行為。

炸毛表現二:不願意分享,什麽都是我的。 關於這一點家長們要知道,這是好事情,代表著孩子開始建立 物權意識 ,家長們可千萬要尊重這種物權意識的建立, 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 因為你強迫孩子去分享,等於在告訴孩子:你對自己的東西是沒有支配權的

有的人到成人之後,會不願意給自己買好的東西,潛意識裏覺得自己不配用這麽好,這麽貴的東西,寧願選擇那些便宜的劣質的東西。如果深究原因,有可能就是因為小的時候父母用錯誤的方式讓我們覺得: 我是不能掌控屬於自己的東西的。

所以家長們記住,對於孩子這個階段不願意分享的表現,請你尊重他的想法。孩子不會因為這個階段的不分享變成一個自私的人,而別人也不會和一個孩子計較。

並且,家長們會發現 :當你尊重了孩子的物權意識,讓他們意識到我對屬於我的東西是有支配權的,孩子自然會變得大方起來, 畢竟這年代,誰家孩子會缺吃缺玩具對吧?

炸毛表現三:喜歡拒絕,最愛說不。 這個階段最讓父母抓狂的就是這個唱反調的特點了,小家夥們的表現就是用「不」來宣示:「我長大了」,當你明白孩子們說「不」背後的心態,是不是面對孩子「不」的時候,就沒那麽抓狂了?

解決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 變命令為選擇 ,不要用大人的邏輯去「命令」孩子:快來吃飯、穿上衣服。變成:吃飯還是吃面呀?穿這件紅色的還是那件綠色的?要知道, 所謂長大,就是擁有選擇權, 他們的小腦袋開始思考用選哪個來表示成長的時候,也就忘了要用「不」來宣示自主權了。

炸毛表現四:動不動就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驚聲尖叫。。。。。。。 關於這個問題,涉及到幼兒的情緒發展,這個展開來講內容很多,簡單說要點就是: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情緒,有規則的約束孩子的行為。

當然啦,我也知道,就算有了這些幹貨,這些寶貝們還是有無窮的本事把我們「折磨」的一天十幾次想把娃扔進資源回收桶,對此我只能說,請你默念:親生的,會好的;親生的,會好的…………

畢竟,過來人告訴你,到了6歲還有更頭疼的輔導作業等著你不是嗎?

我是小淵老師 @淵之鳶 ,青少年心理咨詢老師,修煉中的小學生家長,如果你覺得我的內容對你有幫助的話,點個贊鼓勵一下唄!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