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以前的孩子常挨打,卻少有心理問題?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2023-12-06親子

大家好,我是布谷媽~

在我的記憶裏,我3歲多的時候,和一群同樣是三四歲的小夥伴,走5裏地去哥哥姐姐的學校玩。

5裏地,去了一上午,父母沒有滿世界找,甚至都沒問一聲我們去了哪。

但若放到現在,幾個3、4歲的孩子,哪怕走一裏地,父母都得急得跳腳。

我們以前上學,就算是6、7裏路,都是自己走路去走路回,沒有家長接送。放假更是從這個村竄到那個村,父母根本不會追著屁股後邊跑。

而現在,哪怕十幾歲的孩子,他離家幾小時我們都得打好幾個電話問情況。

為什麽會這樣?

我想,這其中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安全感。

一:人情味

【依戀的形成】中提到,在以前,村落、單位,讓人們常年聚集在一起。這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大家庭,它充滿著愛和親近,無疑會讓人產生歸屬感。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男女老少都以家庭為單位住在一起。

在鄰近幾個村裏,這個不是我大姨鄰居的妹妹,那個就是我爺爺兄弟的表侄。不管我們走到哪,身邊都有熟悉的面孔。

而且村裏到處都有人活動,並且很少有生人闖入。

孩子不管是在田野裏、池塘邊、小溪旁或者是在山裏邊,只要遇到任何問題,喊一嗓子,方圓一裏內必定會有人跑來幫忙。

那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周圍環境的一部份,屬於「一群人」中的某一份子。融入到這個群體中,我們就有人可以依靠。

這個可以依靠的人,不一定是父母,他可以是親戚、是鄰居、是熟人,甚至是鄰村不認識的人。

有這樣一個可以依靠、充滿安全感的氛圍,孩子除了父母,還可以和其他人、和周圍環境建立依戀關系。

難過的時候,鄰居家阿姨可能會安慰他;受傷的時候,路過的人可能會幫助他;傷心的時候,他可以沖出家門,對著山和田野發泄自己的怒火和委屈。

這些來自周圍的支持,都會讓孩子感覺安心、得到歸屬。這種歸屬,就像父母孩子之間的依戀一樣,充滿了信任和包容。

也就是說,在那個「人情味」濃厚的年代,即便孩子挨了打,但帶來的傷害,也被其他依戀關系沖淡了。

他有可以緩沖的地方,也有可以分散情緒的出口。

而如今的孩子,除了依賴家人,他一出門,便幾乎沒有任何歸屬感。

即便在小區玩,也不敢走遠;不敢輕信任何一位陌生人的話;更不敢沖出家門,肆無忌憚地奔跑在外面的馬路上。

當孩子挨了打罵,他便獨自接受了所有情緒,沒有宣泄出口,也沒有其他依戀關系能接納包容他。

二:白日夢的年代

【童年】這首歌,唱出了幾代人的心聲。

因為在我們的印象裏,童年就是這樣:聽知了叫、看蝴蝶飛、呼朋喚友玩遊戲、幻想山外有神仙、一個人對著天空發呆。

這種簡單、純凈而美好的童年,在這一代孩子身上,已經消失了。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孩子的日常,被電子產品和課程排得越來越滿。他們不能由內而外地體驗生活的美好。

童年裏該有的白日夢、侃大山、好奇心和自由奔跑追逐,都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

對成功的追求和對落後的恐慌,讓父母越來越焦慮,也讓孩子越來越忙碌。

孩子沒有發呆的悠閑時間,去體驗內心的真實感受,也沒有幻想的空閑,把負面的情緒排擠掉。

他們急匆匆地往前趕,經歷的所有情緒,都被屯在心裏,從沒有被好好咀嚼和消化。

等有朝一日,這些堵在心裏的情緒爆發出來,便成了驚人的力量。

三:父母的挑戰

現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挑戰更高。

以前的父母,主打一個吃飽穿暖就行。對於孩子的事,能放手就放手。對於孩子的未來,也沒有太多的期望,盡力就行。

即使父母也忙,但孩子在兄弟姐妹、爺爺奶奶、鄰居朋友、周圍環境等多個依戀關系中,也能得到滋養。

而如今的父母,承載著更多的經濟壓力、教育壓力和競爭壓力。

我們奔波於生計,沒有那麽多時間和精力,帶孩子享受「慢生活」;

我們也失去了那麽多的耐心,蹲下身好好聽孩子說話;

我們是那樣著急,著急地往前趕,也著急地催著孩子往前趕。

再加上電子產品的挑戰,我們即便和孩子並排坐在沙發上,卻也像兩個世界的人——我們不了解他們,他們也不了解我們。

人情味的散去、童年自由玩耍時間的消失、對未來的焦慮、電子產品的挑戰,都讓無數家庭裏,住著一個個孤獨的靈魂。

為什麽以前的孩子常挨打,卻少有心理問題?

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婚姻情感咨詢師,專註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松養育,喜歡就關註吧~

更多精彩推薦:

「媽,我後桌總用筆紮我」,孩子被欺負,聰明做法,沒人敢再招惹
除了「墓地」,4個地方盡量別帶孩子去,父母莫大意
媽媽幸不幸福,看孩子的外表就知道,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