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總是愛打人?三步教你解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2024-03-14親子

最近,在我的一節早教課裏發生了一樁「慘案」,一位2歲多的小女孩子把另一個同齡小女孩咬了,哭聲瞬間響徹整間教室!被咬的當下,我和兩位媽媽快速來到孩子旁邊。幸好,咬人的孩子是隔著衣服咬到的手臂,不幸的是,即使如此,被咬孩子的手臂立刻牙印凸顯,鮮血直冒出來,沒過一會,被咬部位就發青了!被咬孩子媽媽先是吃驚,吃驚於一個2歲孩子怎麽能咬得那麽重;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那麽大委屈,媽媽立刻變得怒不可遏!而咬人孩子的媽媽驚慌失措,硬拉著自己的女兒道歉,但女兒極不配合,媽媽楞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親愛的家長們,看到這個情況,你們是否也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年齡還不到3歲,本應是如同天使般的年齡,卻突然變得愛打人,咬人,並且這種攻擊有時來得莫名其妙。你即搞不清楚孩子攻擊他人的原因,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改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別擔心,今天我將分享三步思維法,幫助你解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第一步:了解什麽是攻擊性行為

在社會心理學中,攻擊性行為指的是引起他人身體或心理痛苦為目的的有意的行為。家長可能會發現有些孩子的攻擊性沒有太多的惡意,僅僅是因為喜歡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或是別的小朋友搶占了自己的「領地」。這個時候孩子的攻擊被稱為「工具性侵犯」,孩子以侵犯為手段達成某種目的,而非以造成傷害為目的的侵犯行為。相對來說,這種攻擊性行為比較好理解,家長們早已習以為常。

然而,還有一種攻擊性行為,它源於孩子的憤怒,旨在將痛苦施加於他人的侵犯行為。這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會讓家長有「哎呀,這個孩子怎麽這麽壞」的感受。

不管你的孩子是哪種攻擊性行為,對其他小朋友造成傷害是事實,因此,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那麽,攻擊性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第二步:發現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1.生理發育

孩子在2~3歲時,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大人」,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認可。但由於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成熟,可能會透過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間的互動,你就會發現一個現象:越是語言表達不好的小朋友,越容易情緒激動,也越容易動手打人。因此,當你的孩子處在這個容易「打人」的年齡階段,陪伴孩子時一定要離孩子近一點,如有發現可能的沖突,及時引導。

2.一些生理因素

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處在特別炎熱的環境裏,你就會特別煩躁,如果和他人有一點小摩擦,就有可能產生沖突。是的,心理學有一些相關的研究,發現一些生理因素會導致攻擊性行為,包括炎熱的環境,醉酒,身體上的痛苦等。如果你的孩子也處在類似的情況下,你要留意孩子的反應和舉動。

3.模仿習得

中國有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是的,父母是怎樣的人,孩子也會是怎樣的人。人們通常透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特別是他們所尊重的人和機構)來學習社會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透過實驗發現,攻擊性行為,也可以透過模仿觀察習得。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實驗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用於驗證社會學習理論。在這個實驗中,班杜拉觀察了兒童受到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觀察到成人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在沒有成人榜樣在場的情況下,也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而觀察到非攻擊性行為成人的兒童,其攻擊性行為要少得多。

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很大影響。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缺乏耐心,動輒使用暴力,孩子可能會模仿並內化這種行為。

若要孩子播撒友善之光,家長請先以溫柔之雨滋潤孩子心田。

4.社會情境與攻擊性

在社會心理學中,特別強調社會情境對人的影響。你的孩子也許語言發展得不錯,生理狀態也良好,平時也沒有哪個家庭成員給孩子做過暴力的示範,但你的孩子就是狠狠地咬了其他小朋友,怎麽回事?這就有可能是社會情境所造成的影響了。

所謂社會情境的影響,就是無關乎孩子的美德,素質,任何孩子在這種情形下都可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些社會情境包括:

挫折

當孩子遭遇挫折時,會產生攻擊。比如,你的孩子正在搭積木,好不容易搭得很高了,卻被一個冒失的小朋友碰倒了。這時你家孩子可能攻擊那個「冒失鬼」,即使他不是故意的。

挑釁

你也許不會相信,一個挑釁的眼神也會引起攻擊。但事實的確如此。這種情況極容易被家長們忽視。有一次,我就親眼看到過眼神挑釁引發沖突的例子。

一個小女孩拿著玩具在一個小男孩眼前晃來晃去,也許小女孩子的本意是引起男孩的註意,然後一起玩耍。但小女孩的眼神充滿挑釁,至少在外人看來是這樣的。結果,小男孩不堪其擾,反手一個大嘴巴子扇了過去。哭聲響起,兩個孩子扭打到一起。

第三步:解決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策略

攻擊行為的原因搞清楚了,那我們可以怎麽做?

1.正面強化與建立規則

所謂正面強化,就是當孩子表現出友好的行為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和獎勵,強化他們的積極行為。

很多家長都習慣性地用批評和懲罰來解決孩子的問題,但家長會發現你越是嚴厲的懲罰,孩子的攻擊性就越強。為什麽?因為你的嚴厲懲罰不就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嗎?所以,嚴厲懲罰要不得。

正確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制定明確的規則和界限,讓他們知道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當孩子違反規則時,要給予適當的懲罰。

當孩子出現了攻擊性行為時,適當懲罰,你可以嘗試將孩子抱在懷裏,實行「幾歲幾分鐘」原則,告訴孩子因為他打人了,他需要在你懷裏呆上幾分鐘,這期間哪都不能去。如果孩子不能道歉,家長先代替自己的孩子道歉。與此同時,家長應該把註意力放到孩子好的行為上,比如孩子分享了他的玩具,你就應該及時表揚,給孩子豎起一個大拇指!

2.引導表達

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如透過語言表達、畫畫、音樂等方式。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減少攻擊性行為的頻率。

當你知道你的孩子有打人的情況,並且當下處在孩子很多的社交環境裏,請始終記得「和孩子保持一臂距離」的原則,這樣才能做到有沖突時及時地引導孩子表達,避免「事後諸葛亮」!

3.創造和諧環境

在家裏營造一個和諧、友好的氛圍,減少爭吵和沖突。同時,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家長始終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發展過程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家長們需要密切關註孩子的行為變化,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攻擊性行為不是什麽「妖魔鬼怪」,不用惶恐不安,希望上面的三步法能夠幫助你解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美好未來努力!

如果寶媽想進一步了解攻擊性行為,可以參考【社會心理學】相關章節。我推薦阿倫森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