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問題沒矛盾的家庭,幾乎沒有吧! 不過我們家,已經磨合成統一戰線的「最佳拍檔」了。和大家分享一下心路歷程啊!
很多媽媽是和老人磨合,我是和隊友的磨合。從小皮皮出生起,就只有我和隊友兩個人一路摸索著帶娃。雖然一直以我為主,但隊友性格強勢,遇事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是絕對藏不住的。別看我們現在看起來戰線統一、和和睦睦,但都是經歷了好多次激烈爭吵,和我長期苦口婆心跟他科普各種育兒知識換來的。
發燒生病的處理方法,是娃嬰兒時期的主要矛盾。
並且不僅僅是健康問題。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在各種階段表現出相應的「小毛病」,對於不懂兒童心理發展的人來說,總覺得不治一治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想跟三歲的孩子僵持到底。
比如,上個星期,三歲的小皮皮有了人生第一次當街爆哭、耍賴。我剛好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
剛才,小皮皮在街上爆哭,原地跺腳,場面像極了網上的熊孩子。他和他老爸兩個人僵持了十幾分鐘,估計路人都快覺得大皮皮是人販子了。
事情也就是挺簡單的一件小事,大皮皮覺得不能依著他,接著就開始了這場權力之爭。
因為一開始我就沒參與,發現的時候他們已經杠上了,所以我一直不好插手。但事後還是告訴大皮皮,我不太贊同的處理方式。
他反問:「難道就是他的性子不管嗎?那以後跟別人相處誰受得了他!」
在我看來他犯了兩個錯誤:貼標簽、謬誤滑坡。
因為小孩階段性的表現,比如愛哭、任性等等,就用「謬誤滑坡」的方式推理:這個毛病現在不強行給他糾正,以後還得了?
而糾正的方式往往又是:一杠到底,你必須聽我的,承認我的權威。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得到什麽呢?其實既不會心甘情願的認為自己錯了。反而還會對「杠」這件事,產生一種應激反應。對大人的反應戒備十足,惡性迴圈,更是動不動就杠。
看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想,難道那就不管嗎?會不會真的就越來越任性?
孩子一不高興就緊張的哄,一哭就趕快順著。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任性。但我相信現在正常的家長都不會這樣了。大多數情況,都會耐心講道理。那就大可不必陷入這種「孩子會一發不可收拾」的謬誤滑坡。
我們應該接受一個現實:孩子在兩三歲這個階段,經常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做事要隨自己的性子,是很正常的。
一方面他們自我意識蓬勃發展,一方面在情感和認知方面,還不太能清晰的認知「別人的需求和我不同」這件事。
但兩三歲不會,不代表以後不會啊!正是因為他們暫時還不具備這個能力,才需要成人一遍一遍,在各種場景下都耐心引導。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識、自主感、自尊發展得好,又能得到正面引導,那麽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是會具備站在別人角度看問題的能力的。這個時候情緒控制能力又跟上,就會慢慢變得不那麽「任性」。
慢慢修煉吧!
不僅僅是這次, 每一次在育兒問題上出現的沖突,我們都會進行復盤。在雙方都平復情緒之後,一起反思,然後溝通。大多數時候,事情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也是在一次一次的類似事件中,我們的育兒理念和意見,逐漸趨於統一。
跟大家分享我們磨合三年之後的幾個小心得:
一 除非迫不得已,不在事件中直接介入。
上面的視訊中,孩子發燒的事我是直接介入的。孩子發燒,38度,但睡得很香,沒有必要叫醒吃退燒藥。這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是迫不得已的情況,我必須當場制止他。又或者是有的爸爸信奉棍棒教育,要對孩子進行體罰,這也是在我看來必須直接制止的情況。
但如果是你一開始就沒有參與的親子互動。比如說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說了什麽在你看來不太合適的話,有什麽你覺得不對的處理方式,其實沒有必要當場爭執。
一方面,這種當場爭執的溝通方式效果並不好,大多數時候,都會以激烈的吵架或者冷戰收場。不僅傷害夫妻感情,還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孩子需要經歷一下不同的相處方式,也不是太壞的事。他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一定要永遠被最「對」的方式。況且,我們的處理方式,也只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對」嘛!
二 在情感上,接受兩個人對育兒問題的意見不合。
不同的人,處理事情的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客觀事實。一個小小的決定背後,就包含了這個人先天性格特質、家人價值觀、生活經歷、所受的教育。。。。。的影響。更何況育兒這件事。
我在小皮皮出生後一直看各種育兒書,補充育兒知識。今年的我和去年的我,面對同一件事的處理方式,都可能不一樣。
我作為小皮皮的主要養育人,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那麽了解他,又比隊友了解了更多的育兒知識,那又有什麽必要,因為隊友和自己意見不一致而生氣呢?好好和他溝通,其實完全可以分分鐘說服他呀!
三 用更專業的知識為自己備書,以理服人。
媽媽們大多比爸爸們更關心,也更懂育兒知識,但真正爭論的時候,又常常沒辦法說服對方。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事情該怎麽做,又不能清晰的說出背後的原因和道理。面對隊友的固執不知所措,甚至有時候,明明自己有道理,還反而被對方說服。
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了。推薦兩本最全面的育兒書,基本上把這兩本啃完,孩子的身體發展、心理發展就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和隊友爭執的時候,也能有據可依,以理服人。
四 看到對方的優點,願意反思自己的不足。
前面說了那麽多,都是站在「媽媽有道理」的前提上。不過這個前提,只是個大機率現象。意見不同時,在心底問問,:「自己的處理方式會不會有什麽問題?對方的意見,會不會有自己沒有看到的角度?」這是一個必須有的過程。
不僅要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也要給對方表達的機會。並且,在對方表達的時候,也要用心的聽。否則,溝通就只是空談了。
家庭和睦,才是最好的教育。希望大家在育兒問題遇到矛盾的時候,都能及時調節情緒,理性解決問題。否則,本意是為了孩子好,反而又因為這件事傷害了孩子。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