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北京新聞廣播新聞熱線官方微博「問北京」報道,近日,北京劉女士3歲的孩子患了肺炎,等了4天後終於等到某兒童醫院的床位。院方卻告知劉女士,孩子只能由母親或其他女性親屬陪護,父親等男性親屬不能陪床。劉女士身懷二胎又出現並行癥,家裏沒有其他合適的女性親屬可以陪護孩子。因此,孩子的父親不得不每天單程驅車一個多小時,將孩子送到醫院輸液。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
只許女性家長陪床,這究竟是「明規則」還是「潛規則」?北京市衛健委對「問北京」記者表示,這一規定是醫院的院內規定,並不是衛健委的統一要求。筆者在該醫院官網上發現,該院2022年8月釋出的住院部出入管理規定對家長性別並未作出要求。筆者又查閱其他幾所三甲醫院的官網,同樣也未發現對陪住家長性別的明確規定。這一要求是否合理,恐怕值得商榷。
應該承認,醫院這一要求背後,有著相應現實考量。不少醫院建於上個世紀,設施較為老舊、醫療資源緊張,兒童醫院或科室更是人滿為患,確實難以面面俱到地照顧每位患兒和家長在診療過程中的感受。醫院工作人員表示,兒童病房住院不分性別,女性家長在一起陪護更方便;有女性家長表示,醫院廁所只有一個隔間,「要是女性進去,男性也進去,就不方便了」;也有網友評論稱,「孩子打針要脫衣服,如果在場都是女性的話,家長更容易接受」「男性家長晚上打呼嚕,吵得睡不著」……
可是也要看到,只許女性陪床,既有預設育兒是女性「天職」的嫌疑,也有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的影子。在病房這種公共空間,由女性來看護兒童,會讓一些家長對彼此的存在感到更放心,也降低了醫院的管理成本。
但這種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二胎」「三胎」家庭越來越多,育兒已是女性無法獨自承受之重。那些「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和帶娃的單親家庭,或也將被這樣的陪護「潛規則」攔在紅線之外。盡管上述醫院表示家長可以聘請護工,但讓年幼的孩子與不熟悉的人在陌生的病房裏過夜,對孩子可能造成心理困擾,對家長而言恐怕也難以放心。
對此,社會應因時而變,集納各方意見,盡快形成新共識、制定新規則,避免給女性家屬帶來過重負擔,給相關家庭帶來不便。即便醫療資源有限,院方也可以嘗試采取一些措施,盡可能為患者家庭提供更多選擇。例如,在病床與病床之間加裝遮擋簾,保護孩子和陪床家長的私密;升級改造醫院硬體設施,提供更多獨立病房,等等。家庭成員間也應彼此體諒,合理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長此以往,「帶娃只能靠媽」的觀念將逐漸消失,這也是對廣大女性權益的尊重。
無論對於女性還是男性,育兒既是責任也是權利。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是「爸爸」們的心願。未來,期待越來越多的醫院能為患兒家庭提供方便,不要讓孩子一再追問:「爸爸去哪兒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