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哪些影響?

2024-04-25親子

在玩中學,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習,那麽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哪些影響?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幼兒遊戲理論,開創了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研究兒童遊戲的新途徑,它反對把遊戲看作是一種本能活動。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由同化——順應的過程來構成的,同化意味著接納和整合,即主體用自己原有的動作圖式去整合外部事物,從而加強和豐富自己的動作。例如當孩子學會了抓握這一動作後,他就試圖去抓握身邊的每一個東西,即把他們納入抓握圖式中。順應就是主體改變自己已有的動作圖式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協調就是兒童智力發展的特征。遊戲本身不是遊戲存在的原因,而是由兒童早期的行為發展與思維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由於兒童早期認知結構發展還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當順應作用大於同化作用時,幼兒就會重復規典範的動作,這時就會產生模仿;當同化作用大於順應作用時,主體自身的需要占主導地位,就會很少考慮外界環境的影響,只是為了自我滿足來改造現實,具有遊戲的特征,這樣就會出現遊戲,遊戲就是同化和順應之間的不平衡,透過這種不平衡,兒童的認知水平不斷地向前發展。

遊戲的發展與兒童的認知發展相一致,每種遊戲在心理結構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代表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水平。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和兒童遊戲的相應表現,皮亞傑把兒童遊戲分成三個發展階段,並分別與兒童認知發展的三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練習性遊戲,0~2歲,對應於兒童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練習性遊戲是感知運動水平上出現的典型遊戲,這是一種最初形式的遊戲,練習性遊戲是以不斷重復已經習得的動作從而獲得「機能性快樂」。第二階段,象征性遊戲,2~7歲,對應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表象和符號是這個階段遊戲的主要特征,以後發展成為有規則的遊戲。第三階段,規則性遊戲,7~12歲,對應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具體運算階段。遊戲更能適應真實環境,遊戲服從真實世界的規則和順序,幼兒達到了能更好地使思維順應世界的階段。

遊戲的功能意義皮亞傑認為,兒童需要遊戲,尤其是象征性遊戲,是因為兒童難以適應周圍的現實世界,不得不經常適應一個由年長者的興趣和習慣組成的社會世界,同時又不得不經常適應一個對他來說理解得很膚淺的物質世界。但是透過這些適應,兒童不能像成人那樣有效地滿足他個人情感上的甚至智力上的需要。因此為了達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為了「滿足他自己的需要」,兒童就開始遊戲,在遊戲中既沒有強制也沒有處分,孩子在現實中許多得不到滿足的願望,可以在遊戲中得到實作。遊戲的主要功能就是透過同化作用來改變現實,以滿足自我在情感上的需要。遊戲是兒童解決情感沖突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