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面對母嬰分離,與多次轉學的經歷,如何自我療愈?

2021-06-12親子

粗淺的說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看到問題當中的描述,第一個想到的理論是精神分析中的客體關系理論。問題中所描述的情況,感覺非常像是在個體早期懵懵懂懂的階段,沒有一個固定的、安全的環境和穩定的、親近的人,讓個體形成(也可以說是內攝)一種相對穩定的模式來應對生活。

我舉一個我自己編的例子,每個人其實就像一個小獵人,生活就像要在一個大森林裏活下來,要靠自己去捕獵。父母或者教育的作用就像是傳授了一些捕獵的知識,形成每個人自己專屬的,面對這個森林的生活方式。

問題裏說的這種,套用在這個獵人森林的場景裏,就像是目前要獨自進入森林了,要開始自己捕獵生活了,但好像沒有做好這個準備。

誠實的來說,這種情況,在目前,肯定會經歷一些挫折。但如果自己能意識到,這並不是我自己有什麽問題,而只是以往的生活裏我沒掌握這麽多的「捕獵」技能,我只不過比別人稍稍慢了一些。同時,我知道了我自己的情況,也在想辦法去解決它,那不就是我正在往「準備好了」這個狀態前進嗎。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覺察,我意識到了,我要想辦法去解決它。

回過頭來說,早年沒有內攝到穩定的客體,確實可能會造成一些問題,讓自己現在陷入很難受的狀態裏。但這些並不會妨礙一個人變得更好,特別是對於能自我覺察的人。

客體的概念是很廣泛的,不一定就局限在父母和早年的生活環境,自己尊敬的老師,關系好的朋友,崇拜的明星,甚至於喜歡的一本書、一部電視劇,都是客體,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汲取一些東西。特別是在自己有一定的年齡、能力以後,這種汲取的力量會更強。

早年的經歷並不會給一個人定性,相信這一點,或許就是自我療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