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帶出來的小孩都不一樣,同個媽媽帶出來的兩個小孩也不一樣,我認為不分實際情況地,單純只將「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兩大群體帶孩子的情況作對比,不具備可比性,也沒有什麽實際價值。
1、不應該把孩子的成長教育結果,百分百歸咎於媽媽身份的影響。
盡管媽媽這一角色對嬰幼兒的依戀關系、早期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媽媽的職業身份對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等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從兒童的整體發展來看,媽媽職業身份影響這一因素,只能算是諸多環節中的一個因素,而非主要因素。
按照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U 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來看,對兒童產生影響的生態系包括微觀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層系統(exosystem)、宏觀系統(macrosystem)以及歷時系統(choronosystem)。
微觀系統:對兒童發展產生最直接影響的環境,包括父母、家庭成員、同伴、學校、集體、社群等;中間系統:兒童與微觀系統和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整合和相互影響;
外層系統:兒童並未直接參與,卻對他們的發展也產生影響的系統,包括鄰居、傳媒、父母的職業、工作場所及父母對工作的喜愛程度是否會對兒童的情感產生影響等內容;
宏觀系統:包容著以上三個系統的系統,涵蓋著社會的宏觀層面,包括倫理、價值觀、傳統文化等,與兒童相距甚遠,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影響;
歷時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會根據自身身心特點、人格特點和所處環境特點,在人生的不同節點上選擇、修正和創造他們的環境和經驗,而這些又會反作用於他們自身。
以上的系統是層層巢狀,互相作用的。
一個孩子的成長並不只是一條線性的發展,它會受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有家庭因素,有學校因素,有社會因素等等,而每個因素又都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所以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教育結果,都歸咎於媽媽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的身份上,未免太片面,也太不公平了。
可以說有影響,但 真正較大程度影響孩子成長的,還是微觀系統裏的與孩子直接相關聯的那些內容,例如父母本身的為人、父母的親密關系、父母子女間的親子關系、家庭成員間的家庭關系等等。
2、不同群體的媽媽,對孩子都有著不同方面的優劣影響,並無絕對的好壞。
往大方向來說,全職媽媽在生活起居方面,的確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照顧,在嬰幼兒早期依戀關系的形成和良好習慣培養上,也具備比較大的相處優勢,而可能因為沒有收入沒有事業,她們的自我認同感自我價值感較低,處理繁雜事務、抵禦壓力、處理情緒的能力較弱,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
但所有的全職媽媽,都能在早期的照顧和依戀關系上給予孩子完全正面的影響嗎?她們裏也不乏有照顧孩子懶散、親子關系疏離的群體吧?所有的全職媽媽,處理繁雜事務、抵禦壓力、處理情緒的能力都較弱嗎?她們裏也不乏有正面積極、行事幹練、情緒穩定的群體吧?
往大方向來說,職場媽媽在為人處世、專業深度、工作態度、視野高度等方面,的確可以給孩子後期的成長做更多的表率,而可能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陪伴孩子,難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出現任何問題,也難以及時采取措施。
但所有的職場媽媽,學業事業為人處世方面都可以為孩子做很好的榜樣嗎?她們裏也不乏有態度懶散敷衍、事業毫無追求的群體吧?所有的職場媽媽,工作都繁忙到沒有更多時間精力陪伴孩子嗎?她們裏也不乏有高品質陪伴孩子,建立良好親密親子關系的群體吧?
事實上,這兩大群體的身份,對孩子的影響並無絕對, 真正有直接影響的,是這些身份下母親自身的特質,例如性格習慣、處事能力、領悟能力、教養觀念、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環境、家庭相處模式等等。
3、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在現有身份下,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全職媽媽或職場媽媽,都只不過是一種女性生活方式上的選擇(或被選擇),想要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我們需要更多地在自我成長和親子關系這些方面做努力 。
例如自我價值自我認同感低的媽媽,可以努力調整心態,持續學習專業知識,讓自己在家庭之外也產生價值;例如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媽媽,可以盡力提高陪伴品質,在有限的時間內和孩子產生更多親密的互動等。
而不管是哪種身份的媽媽,都可以盡力為孩子創造和提供以下內容: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真的不必太在意自己的身份,想想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盡力做到,成為榜樣,並用心對待孩子,就足夠好。
謝邀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