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帶出來的小孩有什麽不一樣?

2018-05-11親子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看了目前最高贊@她理財評論區的一片哀鴻和爭議後,還是答一下吧。

首先要感謝@她理財答案的參考價值,但 該答案有轉譯和參照上的事實錯誤 :「maternal employment母親就業」不等於「家庭主婦housewife」或「全職媽媽a full time mother」,主題更不是「成年後,職場媽媽的孩子跟全職媽媽的孩子會有什麽區別?」,而是研究 「母親就業情況,與成年子女的職業收入和家務承擔之間的關系」

但這項研究結論/推論,仍與我們這道題目是相關的, 尤其對緩解職場媽媽的育兒焦慮很有價值

同時, 全職媽媽們不必因為這篇文章而恐慌 ,因為我們首先要註意, 「相關關系」不代表[因果關系] :比如說研究顯示,成年後子女的職業表現和家務承擔與孕產婦就業情況有相關性,但不能說他們這兩方面表現好是因為他們的媽媽是職場媽媽,表現不好是因為他們的媽媽是全職媽媽,即沒有因果性。

所以,我們當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職場媽媽帶出來的孩子一定不如全職媽媽一樣,或全職媽媽帶的孩子長遠發展一定不如職場媽媽。

我們要有批判性思維,在接受一項「研究結論」前,先去問問 研究是怎麽設計和取樣的,並且需要了解實驗設計和取樣缺陷的:即沒有覆蓋哪些人群,不能套用於哪些環境

在這個話題下, 我們首先需要定義什麽是「全職媽媽」,什麽又是「職場媽媽」。涉及的全職時間有多長,「小孩」又指多大年齡?不一樣是指在哪方面的不一樣?與孩子成長的其他相關變量是怎麽控制的……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先來看看@她理財 提供的文獻連結。其開篇摘要是這麽寫的:

Analyses relying on two international surveys from over 100,000 men and women across 29 countrie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adult daughters’ and sons’ employment and domestic outcomes.

分析基於兩項國際調查,涵蓋了29個國家的10萬男女(沒有中國), 研究母親就業情況,與成年子女的職業收入和家務承擔之間的關系。 時間好像是2004-2012年間(不想回去翻了,請原諒我的懶惰)。好的同學們,我們體會一下這與 @她理財 提到的主題有沒有區別(已留言建議其修改):

主題就是 成年後,職場媽媽的孩子跟全職媽媽的孩子會有什麽區別?

這時候我們需要厘清另一個邏輯關系:撇去文初指出的事實錯誤, 文獻中成年子女在「職業表現」和「家務承擔」上的相關性,與「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麽不一樣」也是不同的指向意義。

在翻這篇文獻的時候,我倒是註意到其中的一句話:

Fathers in the EU-27 are more likely to be employed than men without children, but mothers of children under 12 years old are 10% less likely to be employed than other women (Miani and Hoorens, 2014).

轉譯過來是:在歐盟成員國中,有孩子的男性比沒有孩子的男性就業率要高,而有12歲以下孩子的女性比其他女性就業率要低10%。

嗯……為什麽呢?這是不是恰恰說明, 女性在孕育孩子後,因為照顧家庭的需要或再就業時遇到更多的困難呢? 這與越來越走低的生育率有沒有關系呢?這是不是體現了女性在家庭和職業選擇之間的困境呢?……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而高贊答案的價值是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中,母親的影響力是與他們將來的職業和家務承擔表現相關聯的, 職業媽媽的生活風貌、職業精神和職場經驗等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積極影響的 。但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怎麽取樣,取樣來自哪個群體(這個算是橫斷設計,還是跨文化研究?我也是行外)。 比如是否因為媽媽們的生育年齡、生育是否頻繁,是否職業技能不佳,是否受制於受教育程度不得不在家全職等—— 要知道在高福利和鼓勵生育國家,全職媽媽會有家庭稅收福利及育兒津貼;而職場媽媽有彈性工作制和育兒假,父母們不會下班後開會應酬,也不會被大量占用周末和假期,父母甚至可以選擇日常早上七點上班下午三點下班,幾周大的孩子就可以上全托機構;更有part-time job可供選擇,比如說每天上三個小時班,或一周上兩天班……這與我們的國情還是有區別的。

這些我們還不是太了解,我們了解一些有啟發意義的相關性, 但不能就此說明,全職媽媽是絕對會帶來育兒劣勢的

現在正式答題:

1、 心理學目前的研究顯示,0-3歲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期,尤其是1.5歲前。

2、 嬰幼兒安全感的形成與主要帶養人的回應方式密切相關,這個主要帶養人通常是媽媽(但不必然是媽媽),嬰幼兒以主要帶養人為「安全基地」。 但成長不是由單一事件決定的,並且有適宜的條件,人是有成長和修復能力的。

3、 每個國家和地區產假的長短以及社會支持是不同的,每個家庭的現實情況是不同的,從嬰幼兒成長上來說是鼓勵母乳餵養的( 而產假過短必然會給母親餵養嬰兒帶來挑戰和困惑 )。

4、 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現狀中,0-3歲的嬰幼兒需要24小時*365天*3年的家庭看護 。略早一點有兩歲多送入托班或半日托班,兩歲前的早教也是需要看護人陪同上課的, 但嬰幼兒社會看護機構的監管及配套嚴重不規範,包括育兒嫂市場的專業化程度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這個誰用誰知道,我們可以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社會支援部份。

5、 全職媽媽確實不必然代表高品質的養育和陪伴 。全職媽媽之間是有差別的。 階段性做全職媽媽不代表一直到孩子成年前都會全職在家,大多數時間在家的媽媽也不代表沒有從事其他有價值的社會工作(有的可能沒有報酬的義工,有的可能是在家辦公)。

6、 職場媽媽不代表沒有積極參與育兒 。職場媽媽之間也是有差別的。 職場媽媽的工作時長和工作性質區別也很大,有些工作對育齡女效能兼顧家庭十分不友好。

7、 表面上,幼稚園操場上歡蹦亂跳的小朋友們乍看已經沒啥明顯的不一樣了(越大後各種影響因素的合力就越復雜了): 但每個孩子其實生來就不一樣 。可以說是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就算是同家庭撫養長大、同班就學的同卵雙胞胎也有差異化的獨特生活經歷部份。

8、 人的成長是 獨特的遺傳基因、特殊的生活經歷,相似或不同的家庭環境,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等交織交互作用的 。註意,是交織交互作用。

9、 有責任心的媽媽們帶養大的嬰幼兒,通常安全感要足一些,母嬰情感聯結要緊密一些,有研究顯示這種聯系會持續到成年期 。註意,這裏指的是「盡職媽媽」或者說有責任心的父母。 這與媽媽的投入時間、投入狀態、掌握的育兒知識和育兒方式方法、陪伴品質、生活環境等,都是相關的,不只能簡單以「全職媽媽」或「職場媽媽」做粗暴劃分。

10、 現代女性已經夠兩難、育兒夠焦慮的了 ,我們盡量保持平衡,積極探討更能兩全的方法: 理想的狀態是社會允許媽媽們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陪伴 (有的國家的產假是一年及以上), 提供更多優秀幼托機構接手嬰幼兒,並給孕育後的女性更多的就業機會 。對於個體來說,我們只能努力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做出權衡和選擇,並堅定自己的選擇,克服惰性、不逃避成長。必要時,學會適當遮蔽掉其他人沒有建設意義的評頭論足。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心理學與生活】(津巴多)【發展心理學】(謝弗)【兒童心理學】(魯道夫)的相關嚴謹研究(我沒有更深入追溯高贊答案的文獻來源等資訊,但這三本教科書看完,你基本上不會對人的成長和發展進行簡單粗暴的歸因了)。

總之,孩子幼小時,他們是需要看護人的, 全職媽媽照顧好家庭是有價值的,她們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想要回歸職場和發展副業的時候;職業媽媽迫不得已、或自願回歸職場也是能夠理解的,她們也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家庭和工作平衡方面 (如果產假短、工作需要時常出差加班甚至駐外,每天半夜回家,又沒有得力的育兒幫手,請問怎麽破?)

媽媽們是需要學習成長的,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

媽媽們更需要的是穩住神:兵來將擋 水來土掩,淡定,淡定。

社會最需要的不是苛責,而是建設性的關懷,並不斷推動整體支撐系統的建設和最佳化。

文中提到的三本書,我看的版本和作者資訊如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