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果媽~
孩子內向,到底好不好?
這是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比較有爭議的話題。
果媽也見過很多家長,在孩子不願意外出、社交的情況下,逼迫著孩子出去。
上次去幼稚園開家長會,老師在班上表揚了一個叫萌萌的女生,老師說:
「萌萌這學期的進步就非常大,剛來幼稚園的時候,性格太內向了,也不怎麽說話。
現在,在老師和同學的帶領之下,萌萌的話,也多了起來!」
萌萌的媽媽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女兒有點內向,但她並不覺得內向就是不好的。只是有些話,不太適合與老師說。
因為,萌萌真的太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畫畫了。
後來所謂的性格變得活潑,也是因為老師減少了幼稚園繪畫的課程,課外活動變多了。
似乎,所有人都覺得,孩子就應該是陽光、活潑的樣子,而不應該是內斂的。
這讓果媽想到【哈瑞·波特】的作者羅琳。
根據羅琳自己在個人區域網絡站上的回憶,她創作哈瑞·波特的時候,首次靈感是出現在1990年,那時候的火車晚點了。
她從6歲時候就開始寫作,但是在此之前,她還從未如此激動過,因為她腦海中有了靈感。
但可惜又無奈的是,她手裏沒有能用的筆。
而羅琳是一個性格內向,有些靦腆的人,她不敢跟別人借。
但是,因為她的內向,卻讓她有了坐在那裏思考的機會。她整整思考了4個小時,思考出了所有的細節。
在她的想象中,這是一個瘦弱的黑發小男孩,還戴著眼鏡,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巫師……
小說人物的形象,在她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故事框架也逐漸形成。
關於「內向」與「外向」
在20世紀初,有3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
榮格,創立了人格型別學說。
他發現,阿德勒比較重視人的內心世界,便將阿德勒的研究稱為「內向」。
而佛洛伊德比較重視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便把他的研究稱為「外向」。
帶入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是那些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孩子,是「內向」。而那些每天都很開心、好動的孩子,稱為「外向」。
但是,榮格也認為:沒有人是100%的外向型,也沒有人是100%的內向型。
更多時候,一個人會同時具有內向、外向兩個特征,但大多數人的思想,會傾向於其中的一方。
如果一個人不偏不倚,那麽這個人便是具有的「中向性格」。
而後,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對榮格「內向外向」的觀點,進行了補充。
他認為,內向和外向的主要區別是他們獲得和補充精神能量的方式,不一樣。
從本質上來說,內向的人,有著更高的大腦活動水平,他們可以透過「自我滿足」,來獲得精神能量。
而外向的人,腦部神經元活動比較低,他們會透過暴露在外部刺激中,來克服這個不足。
舉個例子。
兩個孩子,一個是內向,一個是外向。
內向的孩子,他喜歡坐在那裏自己思考,或者畫畫,或者在一旁觀看,甚至在家裏獨自一人擺弄花草,這便是他充電的方式,需要一定的安靜和不被打擾。
這一類孩子身邊若是有很多人來打擾,他很可能是覺得疲憊。
外向的孩子,他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焦點,喜歡和同學們討論各種問題,他這便是在透過尋找這些社會刺激,來獲得自己的精神能量。
這一類孩子身邊若是沒有人陪伴,他很可能會覺得孤單。
也就是說,孩子內向還是外向,不過是「精神充電」的方式不一樣罷了,並沒有太多的好壞之分。
如果非常說好壞,甚至有時候內向性格的人,會更好些。
就比如在會議上,大家在對一個計畫進行頭腦風暴,內向的人可能就能夠很快地進入思考狀態,而外向的人是被迫思考,這樣的思考效率,或許還低一些。
孩子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的心理發展,是由「內動力」和「外動力」組成。
內動力:孩子具有的自生成、自發展的心理動力,也就是先天的性格氣質;
外動力:家庭和社會文化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和教育作用,也就是後天影響。
所以,一個孩子的心理發展,性格的內外向,是內動力和外動力交互作用的結果。
從先天來說,心理學家傑洛姆·卡根對幼兒氣質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我們與生俱來的很多性格特征,都會在成年後有所表現。
他讓500個嬰兒面對了很多種不一樣的刺激,比如嘈雜的聲音、難聞的氣球等等。
其中,大約20%的嬰兒,對於這種刺激會感到不適應,從而緊張、哭泣;
40%的嬰兒,會保持放松狀態;
其余的40%的嬰兒,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幾年後,對孩子們進行了第二次測試,發現這樣的結果:保持放松狀態的嬰兒,變得更加外向。
這便是孩子的先天氣質。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先天氣質,是不容易被大振幅改變的,除非後天的家庭、社會文化環境,有非常大的變數。
辯證看待孩子的性格
所以,在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性格分類之後,你還會強迫孩子改變自己的性格嗎?
「愛宅家」和「出去浪」的孩子,未來誰更有出息?
這個問題,相信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我們可以改變,但真的無需改變。
明明孩子需要透過「接觸外部世界」充電,你非得孩子窩家裏,少和別人說話;
明明孩子需要透過「自我撤退、獨處」充電,你非得孩子跑到人前去溝通。
這些,都會讓孩子「電量不足」。
古往今來,有很多內向的人,也能稱為優秀的演講家、主持人、作家、企業家等等。
比如,比爾·蓋茲。
肯恩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中的一篇博文中說過:比爾·蓋茲很安靜,有點書生氣,但是他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苦惱。他性格內向,但是並不靦腆。
所以可見,安靜、內向,又哪裏是一個負面的代名詞呢?
家長如果非得給孩子定義「內向是不好的性格」,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而這,便是後天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因素。
我們與其逼迫著孩子去改變,不如順著孩子的先天性格去在一條更良性的路上去發展,給予孩子更多的包容與耐心,讓孩子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給自己充電!
說不定,你也能養出一個作家,又或者一名企業家!
總之,無論孩子是喜歡「出去浪」還是喜歡「宅在家」,都值得我們用心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