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隨著技術不斷叠代,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娛樂也同步遊弋於大語言模型、自適應學習平台、社群網站、數位教材與傳統課本之間,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
學生們正逐步轉變為情景學習者、社會學習者,每個人都是相互交織的智慧化學習生態系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放射線中心。那麽,如何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從而更遊刃有余地面對並駕馭未來?
用分數評價孩子能力,父母共情力只會越來越弱
很多家長都發現,上小學前,自家孩子的性格特征、愛好特長、學習和行為風格都十分鮮明。不少家長都能對子女在體能、智力、社會情感能力方面的資源稟賦如數家珍,但進入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這些思維或行為上的特征就開始變得模糊了。
並非孩子變了,而是我們成人透視孩子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孩子全面發展的水平往往被簡化為學科知識技能及其精熟度水平。特別是,孩子也開始被貼上各種學科的標簽。比如,語文、數學、外語三大核心科目全A是優等生;語文和英語A、數學B,大機率就是中等生;藝術A、物理A,其他科目B,大機率歸於偏科,小機率歸於英才……
久而久之,我們遺失了敏銳感知孩子內在能力的尺度,尤其是當我們用學科的考試分數去評價孩子的能力,家長的共情力也會越來越弱,對孩子們的幫助越來越小。
要知道,在這個人工智慧向通用人工智慧甚至超級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的時代,孩子獨特的資源稟賦特征更顯彌足珍貴。區別於機器人,人的非線性推理、容忍模糊性、靈活應變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顯得更重要。而這些特征或能力,都是個人化、非標準且難以盡述的。換言之,我們呼喚的是人才的百花齊放和生態化湧現。
所以,陪伴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父母和孩子的話題不僅只交流學習,親子之間可以共同回憶一些大家都念念不忘的事物或場景,父母特別要關註,孩子對什麽東西異常敏感,在什麽環境下顯示出了獨特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行動力。孩子的靈魂深處充斥著什麽樣的回響,意味著在與其資源稟賦遙相呼應的這個知識或專業領域,有可能潛藏著他們人生大放異彩的舞台,這也是由內在秉性、優勢智慧、學習風格構成的資源稟賦圖譜。
這就是智慧化學習時代的基準點,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節點,我們都要時不時回過頭來,與這個參考系進行校準。並來一聲「靈魂拷問」:這是我的孩子內心所喜歡的嗎?與他/她的稟賦是否契合?
看似隨意的交流,更能激發孩子內驅力
如何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觸發生動的想象,促進深入的思考?在我看來,作為非正式學習形式的親子對話,也能催生無限「可學的」契機。
家長不妨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在各種合適的場合和孩子交流互動。如驅車出行時,結合科技公司的最新產品,與孩子聊一聊智慧城市、無人駕駛;去醫院或養老院看望老人時,與孩子討論旅居康養、人工智慧+醫療等新業態、新產品;結合相關新聞事件與孩子交流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保護等。
嵌入到適切的場景、看似隨意的交流,其實反而能激發孩子深層次的內驅力,提升他們對相關話題的敏感度,並有效緩解正式學習與測評帶來的心理壓力。如果相關話題導向較為復雜的問題情境,並涉及到孩子自己關切的領域或個人,則更會產生真實性學習的良好效果。比如長輩的醫療保健,本街區的交通擁堵狀況,校園裏的資源能源浪費等等。此時,我們可以借勢引導孩子基於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層次,透過廣泛閱讀、實地參訪、職業體驗乃至參加相關的主題工作坊、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強化自己的理解,拓寬對相關話題的認知視野和研究深度。
科學安排時間,讓孩子嘗試「深度工作」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學習是認知負荷較重、由前額葉皮質主宰的高階心智活動,光靠耳聞目睹、情感觸動、參觀體驗或情境驅動的主題對話,無法完成資訊深度加工並整合進孩子知識體系的過程。
所以,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進行「縱深」處理。即遵從孩子的心智發育以及學習的規律,利用各種資源工具,為他們精心設計「深度工作」的多元模式。
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天起床後的8小時之內,谷胺酸、多巴胺、腎上腺素這三味「學習雞尾酒」濃度較高,人的註意力因而易於集中,適合安排要求精確性和線性邏輯推理能力的學習任務,如數學運算、形式推理、鋼琴指法練習、語法詞匯訓練等。而到了下午,人的註意力開始渙散,血清素開始上升,昏昏欲睡之感、貪圖安逸之心油然而生,在寬松環境中適合安排開展創造性學習,如設計思維課等。
關於學習的時長,如果是聚焦性、邏輯性較強的任務,一般以90分鐘為一個迴圈;對於創造性強的任務,由於活動形式多樣、且資源較為豐富,便於孩子們在不同的感官體驗和學習模態之間進行切換。因此,用時比較靈活,1—3個小時都可以。
對於家長而言,在聚焦性任務時段,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工具,比如計時工具等,以充分利用間歇記憶、交錯學習和多感官並用的學習科學規律。在創造性任務階段,則需要在布置學習環境、充實富媒體資源方面花費心力。比如帶孩子離開常規書桌,置身於挑高、多層次、布局錯落的空間,或者視野開闊的戶外,促使他們進入發散性思維的模式,有利於流體智力(在新穎情境中運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的充分發揮。
基於優勢稟賦,引導孩子做有心的「認知學徒」
置身日趨復雜的知識經濟時代,家長還應當基於對孩子優勢稟賦的洞察,引導他們時時處處做一個有心的「認知學徒」,以便充分利用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不同優勢,積累學習成果、強化領域優勢。
所謂「認知學徒」,是指在觀摩、體驗知識密集或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產品、技藝或流程時,不僅問是什麽(What)的問題,還要多問為什麽(Why)和怎麽樣(How)的問題,並尋找機會加以實踐。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他曾在英國皇家學會一名著名科學家的實驗室當助手。在此之前,他沒有受過任何科學研究的正規訓練。但在謄寫、記錄著名科學家的經典實驗之余,法拉第仔細觀摩並刻意模仿、學習他的實驗設計、工作流程與論證方法,久而久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法拉第的傳奇經歷只是個案,但幸運的是,在這個智慧技術層出不窮、學習資源供給充分的時代,我們也能為孩子創造這樣的「認知學徒」機會。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收看行業領域的深度訪談、專家演講、產品展示。還可以訂閱一些與孩子興趣密切相關的串流媒體或播客節目,使他們親眼目睹並分步操作,完成相關產品或流程的設計與制作。
比如著名科技公司OpenAI的研發人員,就在網路平台上釋出了「如何搭建大語言模型」的實戰教程。不僅親自演示每一個關鍵步驟,還帶領使用者逐一破解認知盲點或技術難點,成為這個智慧化學習時代百萬學徒使用者當之無愧的「師傅」。
總之,在深刻理解孩子資源稟賦圖譜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並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工具條件,引導孩子走向深度思考,並為他們創造條件進行「認知實習」,助力孩子適應並勝任未來全新的學習生態。
作者:邢至暉
文:邢至暉(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副院長)圖:視覺中國編輯:王星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